商鞅變法強國
商鞅到秦國執政二十多年,被封為“商君”,人們又習慣地叫他商鞅。商鞅小時候就喜歡讀書,尤其愛讀研究法令的書。長大以后,他先在衛國附近的魏國游學,后來,秦國21歲的孝公即位,下令招攬人才,商鞅便來到秦國。
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一些大臣議論紛紛,表示不同意,鬧得秦孝公又拿不定主意了。有一天,他把商鞅和大臣甘龍、杜摯叫到一起,商量變法的事。孝公先說:“我想制訂新的法令來治國安民,可又怕全國上下的人議論我,反對我,所以總下不了決心?!?/p>
商鞅馬上接著說:“做什么事,如果遲疑不決就不會成功。您既然要變法就不要怕別人議論。自古以來,凡是圣賢的人,只要想富國強兵,都不會總按舊制度辦事,也不會死守老規矩的。”
“對呀!”秦孝公聽了,連聲稱贊。
“不然!”在一邊的甘龍著急地說?!拔抑朗ベt的人治理天下,是從不改變原來制度的。按老規矩辦事,費不了多大力氣,還不會引起混亂。要強行變法,會引起全國混亂,大王千萬不能輕舉妄動?。 ?/p>
商鞅馬上對甘龍說:“你說的這些話,實在是太俗氣了。聰明的人從來都是根據情況的變化來制定新法令,改革舊制度的。只有愚蠢的人才只知道按老一套辦事。這種人,根本不值得跟他們商量大計。我請大王不要再猶豫了。應該趕快下令變法!”
這時候,杜摯又搖頭晃腦地說了起來:“沒有百倍的好處,就不要變法;沒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除舊換新。我以為遵守古代傳下來的法令沒有錯,按過去的規矩辦事,也不會出偏差?!?/p>
商鞅聽了,很氣憤,質問杜摯:“我問你:從古到今,歷朝歷代的法令很多,該遵守哪一個法令呢?當初商湯和周武王并沒有死守古代那一套,結果興盛起來;夏朝和商朝一直到最后也沒有改變老一套,反而都亡了國。據我看,改變古代法令的未必要受到非議,死守老規矩的倒不值得怎么夸耀!”
甘龍和杜摯被駁得啞口無言。秦孝公聽了,也拿定了主意。他對商鞅說:“你說得真好啊!那些守舊的議論,我再也不聽了!”
不久,商鞅把變法內容想周全了,就來見秦孝公,說:“要變革的事很多首先辦好幾件主要的?!?/p>
“最危險的事,要屬打仗了。所以,第一件事,就是要用高官厚祿來賞賜有軍功的戰士;對那些無事生非的人,打架斗毆的,要嚴加處罰?!?/p>
“最辛苦的活兒,要算種田了。農民起早貪黑干一年,得到的好處卻很少,所以,要提高糧食價格,對耕田和織布超過一般人產量的要免除徭役;這是第二件事……”
秦孝公一邊聽一邊點頭,說:“對!糧食貴了,農夫們有利可圖,就會好好種田了。”
“這第三件事,是要統計人口,全國要按戶籍把老百姓組織起來,每五家為“伍”,每十家為“什”,各家互相監督,上邊管起來也方便多了……”
說著,商鞅站起來,打著手勢說:“只要把這幾條定為法令,官吏不敢為非作歹,普通人不敢犯法,將士不惜生命去打仗,百姓努力耕織。秦國富強的日子就不遠了?!?/p>
秦孝公越聽越高興,激動地直拍大腿:“就照你說的辦,開始變法吧!”
商鞅變法,使一些有錢有勢的貴族失去了很多特權。他們都反對變法,常在一起議論怎樣對抗商鞅,其中包括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他們故意讓太子觸犯新法。然后說:“太子不能判刑,看商鞅怎么下臺?!?/p>
商鞅只好對秦孝公說:“誰犯了法,都要治罪。大王要實行新法,必須從懲處太子開始。太子不能判刑,那就懲辦他的老師。”
秦孝公心里琢磨:太子年紀小,故意違犯新法,背后肯定有人指使。于是,他對商鞅說:“你就按法行事吧!”
商鞅下令把慫恿太子犯法的公子虔和公孫賈抓來,并嚴厲地對他們說:“你們以為太子犯法,我就不敢管了嗎?來人!”
幾個武士上來,按商鞅的命令,割掉了公子虔的鼻子,又給公孫賈臉上刺了字涂上墨。公子虔和公孫賈無地自容,捂著臉走到街上,那些反對新法的人,都嚇得不敢違犯新法了。
商鞅變法一共有兩次。一次在公元前356年,一次在公元前350年。經過十幾年時間,秦國果然強盛起來。家家戶戶吃得飽,穿得暖。平民百姓間也都和好相處,打架斗毆的事少多了。
而且,每逢出征打仗,將士們個個爭先,常打勝仗。秦孝公非常高興,讓商鞅當上了“大良造”,這是當時秦國最高的官職,僅次于國王的權力。
商鞅的兩次變法,使本來貧窮落后的秦國發展成為戰國七雄中最強盛的國家,為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件事對我國社會歷史的進步也起了很大作用。
后代人只要一說起改革,沒有不提到“商鞅變法”的,同時,也稱贊商鞅是一位有膽識、有貢獻,為國為民為改革敢于獻身的政治家。
上一篇:唐太宗以民為重
下一篇:大器晚成的崔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