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大木偶戲
大木偶戲是臺灣同胞近幾十年創造革新的一種新戲劇,這種大木偶戲是由小木偶戲(提線木偶)和布袋戲改革而成的。
小木偶戲(提線木偶戲)原是盛行于祖國大陸的東南沿海(主要在閩南一帶)的一種木偶戲。木偶身長一尺半左右,如初生嬰兒,由藝人抽動所系之線進行表演,故亦稱傀儡戲,也叫“骷髏戲”。小木偶戲后來改革成以手指操弄的布袋戲(或稱掌中戲),與皮猴戲一起稱為“偶人戲”。有人推測,小木偶戲出自唐末王審知。王審知當閩王時,在宮中置木偶班以供娛樂,此后傳到民間。而據《樂府雜錄》載,小木偶戲出自漢初,明末福建人謝肇淛在《五雜俎》中寫道:“列子所載,偃師為木人,能歌舞,此傀儡之始也。”說法盡管不同,但有一點可肯定,即在大陸早有用木偶表演的傀儡戲了,傀儡戲經過改革后才成為布袋戲。
布袋戲的來源,或說因其胴體是布袋,或說因為除了出場演戲,平時均收藏于大布袋內(后改放大木箱內)。福建人都說這種布袋戲是泉州人梁炳麟首創的。傳說梁氏年輕時多次應考都名落孫山,后回歸故里,自認命運多舛,功名之心自此冷卻,四出游覽。一次在街頭看傀儡表演,靈竅頓生。回家后,他仿制小木偶的首面和手腳,并剪縫胴體布袋,使成人形,擎于手掌心中弄演,形象自如,自覺比傀儡表演更勝一籌。于是他以稗官野史為體裁,填詞編制進行演出,絲絲入理,引人注意。由于他本來就很有才華,加上借此抒發自己的胸中不平之氣,表演時尤為生動,大為感人。開頭他的行為不過是一種玩世不恭的舉動,不料大受歡迎,一時名聲傳遍八閩,后成了家傳技藝。
后來這種布袋戲也跟著其他戲劇一起從福建傳進臺灣。傳進臺灣后,開頭主要在寺廟或農村曬谷場搭棚表演,以后又有了專供布袋戲和木偶戲表演的戲臺。大陸到臺的戲班競相演出,因使用鑼鼓及其配搭樂器不同,從而引起曲調、道白和操弄動作的互異,因此布袋戲也分成不同的派別,最主要的有泉州籍的白字派、漳州籍的亂彈派和潮州籍的潮仔派。
小木偶戲和布袋戲在臺灣的表演過程中,經過多次改革,發生變化,早期以南管曲演唱文戲的稱南管布袋戲和木偶戲,后被搬演武戲的北管布袋戲和木偶戲所取代。小木偶戲和布袋戲在抗戰期間曾被禁演過,抗戰勝利初期又盛極一時。后隨著臺灣工商業經濟的發展,傳統戲劇走向衰落。布袋戲,木偶戲為了求生存,進行改革,出現了大木偶戲。這大木偶戲全身長達一米多,重約一斤二兩,木偶的臂、掌、眼珠等均由電氣或機械動力操縱,顯得活潑靈敏,比布袋戲和小木偶戲大有進步。它不但在臺步方面同布袋戲相比大不相同,場面布景方面亦大不一樣,因設有巨型電動變景,立體回聲帶發音,歌調對白遠近分明,使人感到逼真。這種大木偶頗引起內外藝術界的注目,有些國家的戲劇界還將它拍成紀錄片送回本國放映,讓更多的觀眾觀賞。
這種大木偶戲是近幾十年來的文化新成就,人們都說是黃海岱一家所致力改革而取得的成功。黃海岱祖籍福建詔安,生長于臺灣省云林縣,出身于木偶世家,其父民族意識強烈,不滿日本侵占我國臺灣,每每留念祖國傳統文化。黃海岱從小受其父影響,喜愛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對泉州失意書生梁炳麟創新布袋戲很感興趣,十五歲開始學藝,為了研究布袋戲,黃海岱興辦“五洲園”戲班,以新穎的節目演出布袋戲,大受臺胞歡迎,于是黃海岱名聲大揚。鑒于布袋戲的木偶體小演出時容納觀眾有限,且離場較遠的觀眾看不清楚,影響到演出效果,他立志進行改革,將小木偶改為大型木偶。經過多次試驗,終于獲得成功。這種大木偶戲是現代技術與傳統的布袋木偶相結合的產物,可以說是臺胞新培育出來的一朵藝術之花。它表明祖國傳統文化藝術在臺灣生根開花,這也是祖國傳統文化興旺發達的生動表現。
至于傳統表演的布袋戲,目前臺北的“小西園”可算是唯一的一家了,它仍以泉州小型木偶扮演,以北管戲曲為后場伴奏,前幾年還應邀赴日本大阪、奈良、京都等地巡回公演了十七場,很受歡迎。“小西園”主演者(頭手)許王,乃許天扶次子。許天扶為“小西園”的創始人,抗戰之前為臺灣北部極負盛名的布袋戲演師,許天扶本姓王,福建移民后代,因申報戶口時被弄錯了姓而成了許姓,其次子以王為名以彌補錯姓之缺憾。“小西園”以細膩的手藝鑼鼓弦管的演奏,也能吸引一部分臺胞的注目。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七子班和老人戲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