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歌謠
前幾年臺灣北部流行的《天烏烏要落雨》的歌謠,由民俗音樂家李安和采譜,林福裕作曲,風行一時:“天烏烏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掘啊掘,掘啊掘,握著一尾鯔鼓,依喲灰都真正趣味。——阿公要煮咸,阿媽要煮淡,兩人相打弄破鼎,依喲灰都,都叱嗆,哈哈哈。”這首歌謠顯然是從另一首流傳于臺灣的《天烏烏》變化來的。另一首《天烏烏》的歌詞是這樣的:“天烏烏,要落雨,阿公去掘芋,阿媽去洗褲,捻著紅連魚,秤來二斤四,阿公叫要創,阿媽留要做月內。”還有一首《天烏烏》也是臺灣流行的,歌詞是:“天烏烏,要落雨,夯鋤頭,掘水路,遇著鯽仔魚咧娶某,龜擔燈,鱉拍鼓,墨賊放火籠,胡蠅扛彩旗,蚊仔噴噠知,田蛤仔杠橋壓甲目吐吐。”這些歌謠是在閩南類似歌謠的基礎上加工而成的,或者可說是仿造閩南歌謠而成的。
且看閩南《天烏烏》的歌謠,流行于泉州的歌詞是:“天烏烏,要落雨,海龍王要娶某,龜吹簫,鱉打鼓,水雞扛轎目吐吐,田蟆舉旗叫辛苦,火螢挑燈來照路,蝦姑擔盤勒腹肚,大家皆操勞。”流行于漳州一帶的《天烏烏》歌詞是:“天烏烏,要落雨,拿鋤頭巡水路,遇著一群魚仔蝦仔要娶親,三娟做新娘,土塞啦做阿祖,魚拿燈,蟹打鼓,水雞扛轎大腹肚。”加工配曲之前的《天烏烏》屬于童謠性質,充滿幻想的童話世界,通過對海龍王和魚蝦娶親熱鬧場面的描述,說明天下雨給世界帶來生機,給萬物帶來歡樂。加工配曲后的《天烏烏》描述臺灣同胞的生活瑣事,語調詼諧,充滿生活樂趣。而久旱盼下雨,希望風調雨順,過美好生活,則與原來的童謠是一樣的。不難看出,臺灣歌謠的根在福建。兩地歌謠在傳承中得到發展。
除了《天烏烏》,我們還可以找出許多例子,如《火金姑》,兩地歌謠名稱都一樣,可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臺灣流行的《火金姑》歌詞是:“火金姑,十五暝,招你姨仔來食茶。茶燒燒,來食芎蕉;茶冷冷,來食龍眼;龍眼蛀核,來食那仔拔,那仔拔無紓,來食桃和李。”流傳于閩南的《火金姑》的歌詞是:“火金姑,跤落涂,涂你食,你我搦。”不難看出,臺灣的《火金姑》比閩南的《火金姑》內容上更加豐富多采了。他如《月光光,秀才郎》《初一早》等等,都是從閩南傳入臺灣的歌謠,有的在內容上有所改動,有的則原封不動地演唱。
臺灣還有一首《龍眼干》的童謠:“龍眼干,開雨傘,人點燈,伊來看,看什么?看新娘。新娘娶入廳,拜阿兄,阿兄無穿襖,拜兄嫂,兄嫂無穿裙,拜龍船,龍船轟轟飛,拜茶鈷,茶鈷沖滾,一個查某囝仔偷抹粉。”還有一首《點啊……》的童謠是這樣的:“點啊點水缸,啥人放屁打腳川? 點啊點茶甌,啥人今夜來玩兜? 點啊點茶鈷,啥人今夜要娶某?點啊點叮當,啥人今夜要嫁尪?”《三輪車跑得快》唱道:“三輪車,跑得快,上面生個老太太,要五角,給一元,你說奇怪不奇怪?”《小氣鬼》的童謠唱道:“小氣鬼,飲涼水,打破缸,割破咀。小氣鬼,飲涼水,娶個老婆八條腿。”還有一首《一二三》的童謠是這樣的:“一二三,臺灣有座阿里山,阿里山上有神木,我們明年回大陸。”這些童謠的原型,都在福建,傳到臺灣后就地取材,將其中幾個字眼換一換,成了臺灣的童謠了。
有些童謠是小孩游戲時唱的,如《掩咯雞》:“掩咯雞,放白卵,隨你吃,隨你試。放咯雞,去尋卵,尋會著,放你去,尋勿著,摔竹刺。”又如《一放雞》:“一放雞,二放鴨,三分開,四相疊,五打胸,六拍手,七紡紗,八摸鼻,九咬耳,十拾起,十一坐金交椅。”前者為兒童捉迷藏時唱的,后者為玩紗包時唱的,也都是從福建傳去的。
隨著閩南移民到臺開發,流傳于閩南的大量的民歌、童謠都傳進了臺地。至今臺灣還在流傳演唱的《病仔歌》《賣豆奶》《幼兒乖乖》《草蜢弄雞公》《桃花搭渡》《雜念仔》《雜碎仔》《七字仔》等,原都是流行于泉州、廈門、漳浦等地的歌謠,傳到臺灣后仍保留原來的歌題和格調;還有的只是改了名稱、歌詞,如《褒歌》變成《六月水田》,《走唱調》成了《搭船走》。有的把情意綿綿的歌調,改成勞動氣息甚濃的民謠。原來流傳于同安一帶的傳統民謠梁祝傳說中的《送歌調》,到了臺灣后,為適應開發寶島的環境,變成《牛犁歌》:“頭戴竹笠遮日頭,手牽黎兄行到水田頭,梨兄日曝汗愈流,大家合力來打拼。”當年移民們常唱的《唐山謠》今天仍在唱,而且還像昔日那樣,“唱起唐山謠,眼淚如水流”。《唐山謠》唱道:“說唐山,講唐山,唐山本是好萬般,只因天災年年來,為著吃,為了穿,渡海拼命到臺灣。到臺灣,開田過溪爬大山,喝冷粥,扒冷飯,做牛做馬不怨嘆,勤勤儉儉為誰人? 為著子孫好,代代得平安。”有人說,每聽到有人唱《唐山謠》便想起當年,“唐山過臺灣、血汗粒粒如飯丸。”便想起了桑梓故里,“何人不起故園情?”——這種感情,恐怕只有用親字來解釋了。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戲劇和歌謠·臺灣的大木偶戲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的名稱、建置及一些地名的含義·臺灣行政區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