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文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江西文壇群星巡禮·低吟高唱,走出沉寂:唐代的江西文壇
自東晉末年陶淵明翻開了江西文學史精彩的第一頁之后,近三個世紀之中,江西文壇后繼乏人,一片沉寂。
斗轉星移到盛唐,隨著全國文學的繁榮,江西文壇開始出現轉機,在當時涌現出了一批聲譽卓著,能與中原和江左詩人競美的詩人,其中以綦母潛、劉昚虛、王季友、盧肇、鄭谷等為代表。
綦母潛,字孝通(一作季通),江西虔州(今贛州市)人,約生于武則天天授三年(692),約卒于公元749年。十五歲入長安游學求仕,開元十四年(726)進士及第,授宜壽尉(今陜西周至縣),在此前曾落第還鄉一次,時在開元八年左右。開元十八年前后入集賢院待制,為校書郎。開元二十一年冬掛冠歸隱,第二年秋起游歷江南。開元末天寶初因家境拮據,又重返京洛謀求復職,天寶十一年(752)任右拾遺,后升至著作郎,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綦母潛再度棄官歸隱江淮,后不知所終。綦母潛在開元天寶之際詩名很高,他與當時著名詩人李頎、王維、張九齡、孟浩然、盧象、高適等都有交往唱酬,其中與李頎、王維尤為親密。
綦母潛喜寫方外之情和山林孤寂之靜,如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中所收《題靈隱寺山頂院》一詩:“招提出山頂,下界不相聞。塔影掛清漢,鐘聲和白云。觀空靜室掩,行道眾香焚。且駐西來駕,人天日未曛。”就表現出追慕隱逸的思想,綦母潛的代表作是《春泛若耶溪》,為歷代選家注目。當朝人殷璠《河岳英靈集》收錄其詩六首,《全唐詩》存其詩二十六首。嚴羽在《滄浪詩話》中稱綦母潛為唐詩人中的大名家之一。殷璠更贊其詩“歷代未有”,稱其人“荊南分野,數百年來,獨秀斯人”。
劉昚虛,新吳(今江西奉新縣)人,生卒年不詳。少時即善作文,九歲即作文上書給皇帝,被召拜童子郎,開元二十一年進士及第,授洛陽尉,遷夏縣縣令,后為崇文館校書郎。劉昚虛也是嚴羽所說的盛唐大名家之一,當時與他交往的著名詩人有孟浩然、王昌齡、高適、賀知章、包融、張旭等。劉昚虛與賀知章、包融、張旭并稱“吳中四友”。劉昚虛詩今僅存十五首,大都為五言,多寫自然景物,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錄其詩達四首之多,且多評價頗高,如《寄閻防》:“青冥南山口,君與緇錫鄰。深路入古山,亂花隨暮春。紛紛對寂寞,往往落衣巾。松色照空水,經聲時有人。晚心復南望,山遠情獨親。應以修往業,亦惟立此身。深林度空夜,煙月資清真。莫嘆文明日,彌年徒隱淪。”沈評其中“煙月資清真”句,“言性本清真而煙月又資之也,清絕高絕”。劉昚虛性格高古,不慕名利,習惜其壽命不長,殷璠對劉昚虛評價極高,他說“惜其不永,天碎國寶”,在其所編《河岳英靈集》中收劉昚虛詩十一首。
王季友,江西豐城人。生卒年不詳。《河岳英靈集》輯其詩六首,并稱其“白首短褐,良可悲夫”。元結編于乾元三年(760)的《篋中集》自序中說,沈千運、王季友、于逖等7人“皆以正直而無祿位,皆以忠信而久貧賤”,《篋中集》輯錄王季友詩二首。《全唐詩》共存其詩十一首。又根據沈德潛《唐詩別裁集》王季友小傳,“家貧賣屨,李勉引為賓客”,凡此諸種史載,可知王季友其人一生貧寒,未曾涉足官場。王季友雖家貧,但在當時詩名遠振。他與杜甫,岑參、沈千運等交往甚密,杜甫詩中的“豐城客子王季友”即其人,并稱贊他“王生早曾拜顏色,高山之外皆㟝嶁”。
以上王季友、劉昚虛、綦母潛三人,不僅在當時江西文壇堪稱大詩人,就是放在全唐范圍內,也稱得上優秀詩人,這從當時及后人所編文集中,可略見一斑。至今仍被學術界公認為盛唐詩歌權威選本的《河岳英靈集》共收二十四位詩人的詩,而江西這三位詩人皆占相當數量;沈德潛選詩標準頗高,而這三位詩人亦在其中;此外,王季友、綦母潛、劉昚虛三人都入元代辛文房所編《唐才子傳》。
鄭谷,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唐末詩人,生卒年不詳。字守愚,據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鄭谷小傳,“光啟二年(886)擢第,乾寧中為都官郎中,谷詩名盛于唐末,人都傳諷號為鄭都官,而弗名也”。又因其七律《鷓鴣詩》廣為傳誦,故人稱“鄭鷓鴣”。鄭谷是唐代江西詩人中最有成就的一個。鄭谷及其父鄭史、兄鄭啟皆有詩名,人稱“鄭氏三父子”。由于受鄉風及家風的影響,鄭谷幼即能詩,據《唐詩紀事》載,當時大詩人、詩論家司空圖讀其詩,曾撫其背曰:“當為一代風騷主也。”
鄭谷有詩四百多篇行世,其詩多寫景詠物之作,表現士大夫的閑情逸致,最有名的《鷓鴣詩》即為代表:“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里啼。游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春日西。”
鄭谷詩一般能做到風格清新,通俗易解,但也因此有淺率之嫌。鄭谷還有個“一字師”的佳話。據《五代史補》載,五代齊己《早梅》詩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數枝開”句,鄭谷改“數枝”為“一枝”,齊己嘆服,拜為“一字師”。于是,時人稱鄭谷為一字師。
鄭谷在當時是有全國性影響的大詩人,他曾與許棠、張喬等唱和往還,號“芳林十哲”。《全唐詩》說他“名盛唐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評價道:“汰其膚淺,擷其菁華,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上一篇:青藏文化·青藏文化的過去與未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關系
下一篇:八閩文化·八閩的宗教和民間信仰·佛教與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