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文化·經(jīng)濟與科技·天文學(xué)和歷法
我國對天文歷法的研究起步很早,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不少關(guān)于日食、月食以及風、云、雨、雪、虹等的記錄,另外還記有鳥星、火星等星象。傳說東方少昊氏以鳥名官,其中就有專管天文歷法者。齊、魯立國后,在總結(jié)前代成果的基礎(chǔ)上,天文歷法又有了長足的進步。
《春秋》是魯國的編年史,這部書以及解說它的《春秋左氏傳》中保存了許多有關(guān)天象觀測的記錄,是為我國和世界天文學(xué)科的珍貴史料。如魯僖公五年(前655)、昭公二十年(前522)兩次冬至?xí)r刻的觀測記錄,是我國最早的冬至記錄;魯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北斗”,是世界上最早的關(guān)于哈雷慧星的記載;魯莊公七年(前687)“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則是世界上天琴星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又如關(guān)于日食的記載,雖然《詩經(jīng)》等書也有記載,但都不如《春秋》的日食記錄完整。在此書所記載的二百四十多年的歷史中,日食記錄就有三十六次,其中三十次已經(jīng)被證明是可靠的。
戰(zhàn)國時期更出現(xiàn)了專門觀測星象、研究天文的專家和著作,最有名的專家要數(shù)甘德。甘德本是魯人,楚滅魯后,他又到了齊國。甘德是有名的“善說星者”,在前人成就的基礎(chǔ)上,他和魏人石申又精密地記錄了一百二十顆恒星的赤道坐標(入宿度和去極度)。他們所測定的恒星記錄,是世界上最古的恒星表。甘德測定恒星一百一十八座,計五百一十一顆星。據(jù)《史記正義》引《七錄》,甘德著有《天文星占》八卷,石申也著有《天文》八卷,可惜均已亡佚。收入《漢魏叢書》中的今本《甘石星經(jīng)》乃是后人托名而作,不過,我們?nèi)阅軓奶拼堕_元占經(jīng)》第六十五到七十卷中看到其中所載他們的部分言論,其中也有他們所觀測的大約一百二十顆恒星至黃道的距離及其離南北極的度數(shù)。
魯國在歷法上也很突出。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但從《史記》等所保存的材料看,魯?shù)募o年要早得多,《魯世家》記載了考公至孝公11世的年數(shù),其完整性大大超過了《周本紀》和諸世家,這是其他各國無法比擬的。
魯國原有《春秋歷》,該書在西漢末尚存,有人推測現(xiàn)存《春秋》只是截取了它的后半部分。魯人重農(nóng),而農(nóng)耕離不開天象觀測,故《春秋》中記載了很多諸如水、旱、蝗、麋等災(zāi)異現(xiàn)象,這亦是魯國重視歷法的重要原因。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有所謂夏歷、殷歷和周歷,其主要區(qū)別在于歲首的月建不同,所以又叫三正。魯人行用周歷,在農(nóng)業(yè)中又兼用夏歷。另外,魯國還有不同時期使用不同歷法的現(xiàn)象。
魯人很重視置閏,開始是“歸余于終”,故只稱為“閏月”。后來則隨時安插閏月。有人通過對《春秋》所載日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兩次日食相距六百零五月,計一萬七千八百六十六日,平均月長日,這一朔策(朔望月的長度)是當時魯人制定歷法所依據(jù)的重要的歷學(xué)常數(shù),它與現(xiàn)代天文常數(shù)(29.530588)相差甚微,大致是四千多年才差短一日。
上一篇:天山文化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攬勝·太行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