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的“文學復古”
章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浙江余杭人,近代中國著名的革命家、思想家、學者。章太炎少師晚清著名樸學大師俞樾,研究經(jīng)學、小學,后東渡日本,涉獵西學,極為淵博。他是辛亥革命時期“文學復古”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和奠基人。
“文學復古”是歐洲“文藝復興”一詞的早期中譯,主要意義不是復古,而是創(chuàng)新。它在古代文化遺產(chǎn)中努力發(fā)掘,掃除中世紀的垃圾,創(chuàng)造適應時代要求的新的文學與藝術(shù)。章太炎所倡導的“文學復古”也正包含了這樣一種精神。但是就具體的理論觀點和創(chuàng)作實踐來說,“文學復古”又有其不容忽視的缺陷。
首先,章太炎給“文學”下了一個最為寬泛的定義。他將著于竹帛的文字稱為“文”,將其法式稱為“文學”。文學,不僅包括狹義的文學也包括學說、地理、圖畫、算學等,大體近于“文化”一詞。這其實是抹煞了學說、歷史、公牘、典章、狹義文學的各自特殊的范疇。
其二,章太炎經(jīng)過對歷代詩文的權(quán)衡比較,認為魏、晉古文及其五言古詩最能適應“文學復古”的需要。以文而論,他認為漢代之文與唐、宋之文都不足為法,只有魏晉之文,最值得楷模。論詩,則對近體詩全盤否定,古詩則斷自梁簡帝以下,如“唐有陳、張、杜、李之徒”,亦只能稍稍刪取,其余全不足觀,還是以魏晉為宗法。他在創(chuàng)作上追慕魏晉詩文的格調(diào)高古,也確實使其文氣勢磅礴,清遠穆若,深得魏晉遺風,但用詞過于奧僻,反而束縛了自己。他協(xié)助蘇曼殊所譯拜倫的詩就明顯受魏晉詩風的影響,表現(xiàn)出斧鑿痕跡。唯魏晉為是,也妨礙了他所理解的新文學的發(fā)展,對正在崛起的新的文學形式、作品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對近代意義上的文學藝術(shù)的復興發(fā)展缺乏創(chuàng)見。
章太炎堅持魏晉標準,以此評論當時作家也產(chǎn)生偏頗。他對清代文士少有許可,對魏源、龔自珍等大肆抨擊。他推崇王闿運(專門提倡摹仿漢魏六朝的人,雖雅,毫無真性情,純?nèi)唤┗哦?,又常把政治上的對立簡單地直接延及學術(shù)領(lǐng)域,批評康、梁、潭;對梁啟超等人倡導的“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沒有給以支持。另一方面,他雖然學識淵博甚于梁啟超等人,但過于自傲,他認為中華文化萃于一身,“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章太火先生家書》)
太炎先生作古已經(jīng)數(shù)十載,中華文化仍源遠流長。他的“文學復古”理論的偏頗與錯誤為后人留下有益的教訓。
上一篇:章太炎夫人的《影觀詞抄》
下一篇:章太炎的轉(zhuǎn)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