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婺源(今屬江西)人。大理學家。18歲登進士第,授泉州同安主簿。孝宗即位,數次上書反對主和。曾任樞密院編修官等職。死后被追封為信國公。朱熹為理學之集大成者,學術著作頗豐,有《四書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本義》 等。后人輯有 《朱子大全》 《朱子語類》 等。
主要書齋號有: 達觀軒、云谷晦庵等。
達觀軒“達觀”,取賈誼《鵬鳥賦》 “達人大觀兮,物無不可” 之意。書齋坐落在南劍州劍浦縣鐵像堂坊(今福建省南平市中山公園附近)的西林院內,為院主持可師長老所建,是朱熹年輕時受學李侗門下、寓居讀書的處所。軒旁遍植花木,檐前種有柚子,從軒內向外眺望,滿眼翠綠,四周風光十分宜人。起初,李侗因所居狹隘,屋宇卑小,親陪朱熹至隔壁西林院借宿。后達觀軒落成,朱熹十分喜愛,遂把它作為寓居時的讀書之所,特為此寫下《題西林可師達觀軒》詩,并把作詩的動機、背景和經過等書寫在壁上。
朱熹一生曾5次宿于西林院,在達觀軒中,完成了 “盡廢所學”、“棄釋就儒” 的思想轉變過程。
朱熹像
云谷晦庵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朱熹母祝氏去世。葬于建陽縣(今屬福建)崇泰里天湖之陽。為守墓,朱熹在崇泰里寒泉塢筑云谷晦庵。“云谷”是地名。據《建陽縣志》稱,此地峰巒碧秀,峭拔萬仞,飛云穿谷,遠望如畫,故名。他在《云谷記》 中說: “云谷在建陽縣西北七十里蘆山之巔,處地最高,而群峰上蟠,中阜下踞,內寬外密,自為一區,雖當晴晝,白云坌人,則咫尺不可辨; 眩忽變化,則又廓然莫知其所如往。乾道庚寅,予始得之,因作草堂其間,榜曰晦庵。” “晦”者,隱約昏暗也。朱熹字元晦,為其師劉屏山所取,意為 “木晦于根,春榮華敷,人晦于身,神明內膄”。老師希望朱熹成為一個外表不露、道德內蓄之人。朱熹也就以 “晦庵” 為自己的齋名。云谷之地,云遮霧障,天氣乍晴還陰,筑室其中,取名 “晦庵”,自然貼切。
朱熹在云谷晦庵期間,頗覺田園之樂,更有研讀之趣。曾云 “耕田東溪岸,濯足西溪流。朋友即共歡,客去成孤游。靜有山水樂,而無身世憂。著書俟來哲,補過希前修”。與友人呂祖謙(字東萊)在其中合編《近思錄》,被傳為美談。朱熹在《書 〈近思錄〉 后》 中曾描繪當時著述情景: “相與讀周子、程子、張子之書,嘆其廣大宏博,若無津涯,而懼夫初學者不知所入也。”史稱朱、呂 “銳意著述,精神百倍,無少怠倦”。兩人選取精粹而又切實用者,編成《近思錄》一書。宋理宗時,敕建西山書院,院內彩塑朱熹與呂祖謙對榻講學像,供后人瞻仰。云谷晦庵因地處建陽寒泉塢,故又名 “寒泉精舍”。
如今云谷晦庵已湮沒,但云谷附近,尚存朱熹母親之墓以及后人樹立的碑碣等。
廬山白鹿書院(朱熹曾在此授道講學)
上一篇:齋號趣談·朱彝尊
下一篇:齋號趣談·朱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