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于泰
崇禎四年(1631)三月十五日,辛未科殿試如期舉行。淄川(今屬山東)人、戶部尚書畢自嚴為首席讀卷官。當日黃昏,殿試結束。翌日,在畢自嚴建議下,一份考卷被定為第一名,連同其它9份試卷送呈當朝天子崇禎皇帝裁決。崇禎皇帝在畢自嚴等進呈的那份第一名的卷子的卷首,朱書“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
此卷是宜興(今屬江蘇)人陳于泰的,他成為明代第85位狀元。
陳于泰,字大來,少時聰敏,倜儻不群,常以天下為己任。他參加殿試時,姻親周延儒正在內閣首輔的高位上。周延儒也是宜興人,萬歷四十一年(1613)狀元。他為人奸詐,是《明史·奸臣傳》六大奸臣之一。陳于泰參加殿試,周延儒囑托畢自嚴照顧。殿試卷是密封的,但仍可做手腳,如通過辨識字體、文風等,則可以推斷出是誰人的卷子。畢自嚴沒費多大的勁兒,便找出陳于泰的考卷,遂定為第一名。皇上審閱前10名的卷子,不一定就以讀卷官進呈的第一名為狀元,有時也擢其它卷子為第一。但在通常情況下,讀卷官進呈的第一名是最有希望成為狀元的。正如周延儒、畢自嚴所希望的那樣,陳于泰被欽定為狀元。
金殿傳臚,吏民百姓方知新科狀元桂冠落在陳于泰的頭上。不久,周延儒請托畢自嚴一事泄露,天下大嘩,御史余應桂等上疏彈劾。崇禎皇帝正倚重周延儒,非但沒有加以追究,反而責斥余應桂等人一通。
崇禎皇帝沒有追究周延儒、畢自嚴的舞弊行為,還有一個原因: 陳于泰并非平庸之輩,很有才學,他的殿試卷確為上乘佳作。崇禎皇帝注重選拔人才,以挽救大明帝國,欽點狀元,不會濫竽充數。陳于泰榮膺狀元桂冠,是名副其實的,但周延儒請托畢自嚴,也確有其事。
此科進士共349人,后來出了一批名人,如第一甲第2名即所謂榜眼的吳偉業,后成為文學大家。狀元陳于泰卻無所建樹。
中狀元后,按照慣例,陳于泰入翰林院為修撰,掌修國史。
宜興多豪強大族,陳氏是其中之一。陳于泰的哥哥陳于鼎,是崇禎元年第二甲第6名進士,時為翰林院編修。兄弟并居翰林,驕橫不法,他們的子侄更是橫行鄉里,為非作歹。宜興民眾忍無可忍,聚眾起事,掘了周延儒的祖墳,燒了陳于泰兄弟的府第,又挖了陳家的祖墳。結果,參與掘墳燒屋者被逮捕入獄。
陳于泰在翰林,依附權臣周延儒,惟他的馬首是瞻。自崇禎五年起,周延儒受到另一個更為陰險的奸臣溫體仁的算計,崇禎皇帝有些疏遠他。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事周延儒不敢明講,便授意陳于泰,讓他出面上奏。結果,陳于泰遭到御史彈劾。
陳于泰自入仕以來,僅有這兩件事留下記載,余皆無聞。他以后都干了些什么,怎樣死的,死于何時何地,史皆不詳。
上一篇:金甡
下一篇:陳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