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浩燕趙歌·保定之旅·滿城漢墓·金鏤玉衣出土處
滿城一號二號漢墓營建于滿城陵山之上,為西漢中山王劉勝夫婦墓。劉勝為漢景帝劉啟之子,前元三年(前154)立為中山王,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在位四十二年,是西漢諸中山王中唯一在位超過三十年者。
這兩座漢墓發掘于1968年6月至9月。該墓的發現頗為偶然。當時駐地部隊開山施工,掘進深入后聽有空洞之聲,遂按規定停止掘進。有一士兵出于好奇,將安裝的炸藥雷管點燃。沒想到這一炮不偏不倚,正好炸通了一號墓的通道口。這兩座墓都是開鑿在巖石之中的大型洞室墓,墓門朝東。兩墓的形制、結構基本相同,全墓可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等六部分。墓道較長,作斜坡式,填以石塊和黃土。劉勝墓墓道口以土坯封門,竇綰墓以磚封門,在磚墻、土坯墻之間又澆灌熔化的鐵水,鑄成一道鐵墻,封閉得十分牢固。墓內都有排水設施。兩墓各個洞室的頂部作拱形或穹窿頂,室壁都鑿成弧形,沒有發現直壁和直角相交的結構形式,經歷兩千多年,墓洞基本上保存完好,可能同其開鑿形式符合力學原理有關系。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新中國的考古發現和研究》一書介紹,滿城漢墓隨葬品十分豐富。特別是劉勝墓,除墓道外,各墓室都放置大量的隨葬器物。甬道和南耳室共置實用的車六輛、馬十六匹,出土時只存金屬的車馬器和馬骨架;還有十一只狗和一只鹿。北耳室的隨葬品主要是陶器,其種類和數量都很多,部分陶器內原來還分別裝盛酒、糧食、魚類等。中室的隨葬品也很多,主要是銅器、鐵器和陶器;室內還張設兩具帷帳,帷幕和帳架的木質部分已朽爛,只存銅質帳構。后室存放棺、槨以及許多貴重的器物,棺、槨及尸體已朽,死者所穿的“金縷玉衣”還保存完好。竇綰墓后室存放鑲玉漆棺及鎏金“長信宮”銅燈等貴重器物,棺木、尸體已全朽,僅存棺上所鑲的玉璧和玉版片以及棺內的“金縷玉衣”。
“金縷玉衣”是滿城漢墓的重要發現之一。漢代文獻記載,兩漢的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用玉衣作為葬服;玉衣也稱“玉匣”、“玉柙”。根據《后漢書·禮儀志下》記載,皇帝葬以“金縷玉柙”,諸侯王、列侯始封、貴人、公主葬以“玉柙銀縷”,“大貴人、長公主銅縷”。但是,玉衣的形制如何,沒有詳細的記載,后代注家也未能作出具體的注解,在考古發掘中,過去雖曾多次出土過玉衣的遺存,但都不完整,只是一些零散的玉片,因而也無法了解其形制。劉勝墓和竇綰墓出土的“金縷玉衣”保存完整,是我國考古工作中第一次發現的成套的玉衣,它的出土使我們對漢代玉衣的形制和結構有了較為具體的了解。劉勝是諸侯王,如按上述記載,只能使用“銀縷玉衣”,而實際出土的卻是“金縷玉衣”。此外,河北定縣中山孝王劉興墓、山東臨沂劉疵(可能是列侯)墓、河北邢臺南曲煬侯劉遷墓也曾出土西漢時期使用金縷編綴的玉衣、玉面罩等。由此推測玉衣從出現到分為三個等級,其間經過了一段較長的時間。在西漢時期,玉衣的分級可能尚未定制,因而王侯的玉衣也可以用金縷編綴。《后漢書》中關于分級使用玉衣的記載,當系東漢時期的制度。
玉衣的外觀和人一樣,可以分為頭部、上衣、褲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頭部由臉蓋和頭罩構成,上衣由前片、后片和左右袖筒組成,褲筒、手套和鞋都是左右分開的。玉衣的各部分都由玉片組成,玉片之間以金絲加以編綴,故稱“金縷玉衣”。劉勝的玉衣,體形肥大,腹部突鼓;頭部的臉蓋上刻制出眼、鼻和嘴的形象;上衣的前片制成鼓起的腹部,后片下端作出人體的臀部,形象都頗為逼真;左、右袖筒和左、右褲筒都是上粗下細,褲筒還制成人腿的形狀。玉衣全長1.88米,由二千四百九十八塊玉片組成。
兩座墓出土的隨葬器物,共四千二百多件。按其制作質料可分為銅器、鐵器、金銀器、陶器、玉石器、漆器和紡織品等類。
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很多,其中有些器物不僅造型優美、裝飾華麗,而且設計靈巧、鑄工精練,是漢代銅器中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突出者有竇綰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劉勝墓的錯金博山爐、錯金銀鳥篆文壺、鎏金銀蟠龍紋壺和鎏金銀鑲嵌乳丁紋壺等。“長信宮”銅燈,作宮女跪坐持燈狀,通體鎏金。器上刻有銘文九處共六十五字,其中有“長信尚浴”字樣,故名。全器可分為頭部、身軀、右臂、燈座、燈盤和燈罩六個部分,各部分分別鑄造,然后組合成整體。燈盤可以轉動,燈罩可以開合,因而能夠隨意調整燈光照射的方向和光度的大小。宮女的右臂和身軀中空,燭火的煙炱通過右臂而進入體內,從而保持室內的清潔。銅燈設計靈便合理,宮女造型生動逼真,其藝術水平之高,在漢代銅燈中是首屈一指的。
銅錯金博山爐,爐座透雕龍紋,爐身上部和爐蓋鑄出峰巒起伏的群山,山間點綴以獵人和野獸,刻劃出一幅生趣盎然的狩獵情景。通體飾以錯金花紋。其造型之優美,鑄造技術之高超,在同類器物中是罕見的。
鳥篆文銅壺,兩件形制相同,器身和蓋都用纖細的金、銀絲錯出鳥篆文吉祥語,紋飾精細,別具風格,表現了當時在金銀鑲嵌細工方面的高度發展水平。
墓中還出土一些與自然科學史有關的器物。例如:劉勝墓所出的金、銀醫針和刻有“醫工”銘文的銅盆,是研究我國古代針灸術和醫學史的重要資料;銅漏壺為迄今發掘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件,對研究我國天文學史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竇綰墓所出的鐵尺,飾以錯金花紋,并以錯金小點表示尺寸,尺寸刻劃特殊,在第三、五、七、九寸分別刻出三、五、七、九等分,這種刻度的漢尺還是第一次發現,它給研究我國的度量衡史增添了新的資料。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黃山之旅·潛山·野人寨風光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杭州·錢镠發跡處南宋偏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