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天山文化—中華地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以天山為界的綠洲文化與草原文化
天山,漢文古籍上稱作“北山”、“雪山”、“白山”、“陰山”,而維吾爾語稱為“騰格里山”?!膀v格里”一詞源于古匈奴語,除“天”、“蒼天”之外,還有“天神”、“神祇之統稱”等意,自古被人們無比崇拜。在古往今來的維吾爾族人眼里,天山是一座至高無上的神山,如同一個巨大的天神,巍然屹立在新疆的中部,天然地把占祖國六分之一的土地分割為南北兩大部分,而且使新疆南北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兩種文化——綠洲文化和草原文化。
這兩種文化恰恰是天山南北不同的氣候、不同的自然條件造就的。
天山以南,習慣稱南疆。這里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盆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盆地。因它地處亞洲大陸中心,故西方學者稱其為“亞洲腹地”。塔克拉瑪干大沙漠位于盆地的中部。盆地邊緣,猶如嵌鑲在戈壁沙漠上的串串明珠,星羅棋布般散落著一些綠洲。因干旱少雨,這里的人民利用天山、昆侖山、喀喇昆侖山流下的雪水澆灌綠洲,并利用溫度、日照等有利條件發展農業,所以塔里木盆地自古以來一直是以農業為主的區域。因而人們將這種引水灌田的農業生產方式下形成的文化說成是綠洲文化。
清代紀昀《風土》詩中對新疆綠洲靠人工灌溉的農業生產有活靈活現的描繪:“山田龍口引泉澆,泉水惟憑積雪消。頭白農夫年八十,不知春雨長禾苗?!彼锬九璧馗骶G洲有許多水庫,并有珠網般的無數大小不等的水渠通向農田,這都是歷代勞動人民的杰作。水在綠洲是最貴重的,因此各鄉村專有管水的人,來負責水的分配、灌溉事宜。天天澆地自然不可能,所以這里適于間歇性灌溉的農作物生長,如:小麥、玉米、棉花、胡麻、向日蔡、瓜果等。在水較多的地方、水庫附近或河岸邊也種植水稻,而且產量高,品質優良。加上這里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使得棉花纖維潔白細長,品質居全國之冠,也使這里的瓜果、甜菜的含糖量特別高。塔里木盆地上各綠洲居民基本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農耕定居生活。他們用自己綠洲上的泥土和樹木造出舒適的住宅,拿自己生產的糧食打馕,做抓飯,吃自己庭院果樹上的水果代蔬菜、代茶水。農閑時,他們將自己田里采來的棉花紡紗織布,繡小花帽,或織地毯,印花氈,做小刀……同時,綠洲上也產生了自己獨有的文學、音樂、舞蹈和手工藝品。
由于古代河流改道,水流枯竭,引起生態環境的惡化,加之戰爭等原因,造成塔里木盆地邊緣的樓蘭、米蘭、尼雅、精絕等古城神秘消失,由于氣候極為干燥,又沒有人為的破壞,湮沒在漠漠黃沙中的一些古城遺址保留了下來。另外,散布在綠洲各地的千佛洞、古墓、干尸等都是極有價值的珍貴文物和古跡,為研究新疆歷史文化提供了形象材料,是綠洲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明代吳承恩《西游記》里繪聲繪色地描述了唐三藏西行取經受阻的火焰山,唐代岑參、明代陳誠、清代史善長等也都為它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行。如陳誠《火焰山》寫道:“一片青煙一片紅,炎炎氣焰欲燒空。春光未半渾如夏,誰道西方有祝融。(祝融:傳說中的司火之神)”火焰山位于吐魯番盆地的中部。有“火州”之稱的吐魯番是我國最低的盆地,也是我國最干旱、最酷熱的地方;而它的葡萄卻是世界上最甜的。這“最低,最熱,最旱,最甜”堪稱吐魯番四絕,釀成了它獨特的綠洲文化。在吐魯番,天山雪水和雨水是人工灌溉的唯一水源。但由于地面蒸發量太大,大部分河水在出山口不遠處就被蒸發或滲漏到戈壁沙礫層中。勤勞睿智的當地各族人民開挖了通向盆地各處的坎兒井。這是一種利用地形,通過暗渠,引取地下潛流,進行自流灌溉的一種特殊的水利工程。有了坎兒井,可將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數十萬畝良田,使這里不但盛產糧食作物,而且成為我國著名的葡萄瓜果之鄉,又是長絨棉生產基地之一。
吐魯番的文物古跡極其豐富。位于火焰山下的阿斯塔那古墓地、漢唐的交河、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千佛洞、清代獨特古塔——蘇公塔,以及大量壁畫、彩陶、泥俑、文書等古代文物,凡未遭人為破壞的,也都受益于這里的自然環境而留存后世。
新疆北部,習慣稱北疆。這里的準噶爾盆地為我國第二大盆地。在準噶爾盆地,北冰洋的潮濕氣流可以深入,冬春多雪,夏秋多雨,氣候比南疆濕潤而偏冷。從天山山谷到額爾齊斯河兩岸,從伊犁盆地到巴里坤草原,除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之外,到處都分布著大片草原和森林。從北疆各地不斷發現的大量巖畫中,可以了解到,自遠古時起,這里便是眾多游牧民族理想的棲居生息之所。人們將北疆這種“居無恒所,隨水草流移”的游牧生活下形成的文化稱作草原文化。
新疆的草原文化是新疆各游牧民族共同創造的。這里的游牧民族主要從事畜牧業,他們的生產和生活都無時不和草原上的牧畜息息相關,他們的衣食住行無一不來自畜產品。他們御寒的衣帽是動物皮毛制作的,吃的是動物的肉類和奶類食品,住著用羊毛搟制的氈子制成的氈房,出門時時刻刻離不開馬。他們從四、五歲起就開始騎馬,人人有高超的騎術,使他們連娛樂活動都多在馬上進行。他們用歌聲歌唱草原,跳反映游牧生活的舞蹈。草原上的民間文學也有別于綠洲民間文學。
上一篇:甘肅文化·偏安一隅的河西文化·五涼時期的河西文學
下一篇:天山文化·多種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伊斯蘭教信仰及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