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各民族莊嚴隆重的人生儀禮·喪葬儀禮
喪葬是人生的最后一次生活儀禮。新疆各族人民重視這一習俗,反映了活人對死人的感情和哀悼。這種儀禮中的民族、宗教等因素,常常是與人們的現實生活愿望混為一體的。
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等民族的喪葬儀式一般按伊斯蘭教教規進行,盛行土葬。人死后,其面部要朝西或西南方向安放,用白布綁住其下巴,使其嘴閉住。葬前,都要凈身、纏白布,都要叫阿訇誦經,然后抬往墓地,置于墓中。埋葬時把用白布包裹好的遺體直接放入挖好的墓穴中,再用土把洞口封好。遺體抬出家門時,婦女(包括死者妻女)都只能送到外面,卻不許進入墳地。人死后,第三日、七日、四十日及周年之際,要請阿訇念經,舉行祭奠。然而,除宗教儀禮之外,各民族在喪葬儀式中還有自己獨具的特色。
維吾爾族人在家人去世后,并不馬上報喪,而是對死者處理一番后才去告知親友。如死者是家長或家中主要成員,家屬在四十天內不理發,不梳頭,并為死者服孝七日,以表達自己的哀思。維吾爾人稱人死后第三、七、四十日和周年時對死者的祭奠活動為“乃孜爾”(喪后宴)?!澳俗螤枴钡幕顒訉﹂L者比較隆重,對青年人較簡單。參加“乃孜爾”者一般要帶些禮品,其中要有五個馕及茶葉、方塊糖、白布等。禮品都由婦女準備和送去,也由女方來接受,所以婦女有禮尚往來的任務??腿撕冗^茶以后,主人還要端來抓飯招待客人。參加這種活動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
在人去世后的四十天里,維吾爾族人常常用挽歌來表達追悼和哀思。這些挽歌,有的是亡人的家屬演唱,有的是由全村鄉親們合唱的。馬合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語大詞典》里就引用有民間古老的挽歌?,F在民間有些子女哭父母的挽歌也極感人肺腑。
哈薩克人在家人去世后,立刻派人向親友報喪。有些來吊唁的男子要唱勸慰歌。如死者是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的氈房旁邊要掛吊唁的旗子。旗子的顏色因年齡而異;年輕人掛紅色旗子,老年人掛白色旗子,中年掛一半紅一半白的旗子。出殯前,哈薩克族要舉行“加納扎”儀式。先將靈柩抬到屋外,參加者全體站立,由阿訇念經,念完經,死者親屬問眾人:“這個人生前是怎樣的人?”眾人異口同聲回答:“是個好人,善良的人,祝他進入天堂,愿他安息吧!”
信仰伊斯蘭教以前,哈薩克族人一般要將死者生前的乘騎、衣服、弓箭等物一起埋入墳墓。信仰伊斯蘭教后,已逐步改變了這種喪葬習俗?,F在,如死者是男性,須將其生前乘騎的馬尾巴梳成辮子或剪短馬尾和馬鬃,從此允許任何人騎,任何人鞭打它。這種馬叫“托力阿特”。按照哈薩克古老習俗,一年之內死者全家不娶、不嫁、不設宴,婦女四十天不出門,男性不參加任何娛樂活動。死者妻子一年內需穿黑服,頭包白巾。死者親近的女眷要天天唱挽歌,直到周年祭日結束。挽歌有固定曲調,一天唱兩次,分別在日出和夕陽將落之時唱。
柯爾克孜族中,死者的妻子也要穿一年黑衣服。在死者死后的一年內,如家里來了客人,或者來了親友,她都要哭唱葬歌,搬家時也要哭唱葬歌。
錫伯族人的喪葬儀禮與信仰伊斯蘭教各民族不同,其中最突出的一點是,葬禮中重要的環節都由女人來做,仍保留著母系社會的遺風。如:死者入棺后,全家痛哭。死者的妻子要跪在棺木的右側,將他生前喜歡穿的衣物一件件燒掉,一邊燒,一邊對死者說最后告別的話,叫他的名字,告訴他,有些什么東西已經燒了,請他收下。靈柩抬上車要出大門時,由兒媳婦在大門前擺好供桌,焚香擺供,跪拜。其他的人再按輩份年齡一一哭祭訣別。棺木入土前,死者的妻子要下到土坑里開棺蓋,揭掉死者臉上蒙的白綢布,最后整理死者的頭部。然后才由長子蓋棺釘板,填第一鍬土,大家再動手成墳。
錫伯族人相信佛教的生死輪回、靈魂不死的觀念。喪葬儀式都與此觀念有關。正常死亡者可以入棺,埋入墳園,非常死亡者卻不行。自殺的人,得惡性病而死的人,因意外事件而死的人,或難產而死的產婦,則要火化。因為他們認為,這些非正常而死的人,必定生前做了惡事,今生才遭惡報。火可以洗凈不潔的靈魂,幫助死者去惡從善?;鸹?,這些骨灰也只能埋在墳園之外。新生的嬰兒,在三個月內死去,要進行天葬。也就是將死去的嬰兒用蘆席和棉布包好,由父親送到野外無人處的芨芨草旁。芨芨草是一種多年生的長葉植物,可以保佑幼嬰及早輪生。他們認為幼嬰沒做過惡事,靈魂不必受苦,可以直接輪回。如果幼嬰的尸體被飛禽走獸吃掉,就表示他已轉生,是喜事。
上一篇:吳越文化·吳越的民間生活習俗·喪葬習俗
下一篇:三晉文化·山西地區的民族文化交融·中國封建時代的兩次大分裂與山西地區的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