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莽關外山·沈陽之旅·沈陽·沈水之陽關外之星
沈陽是國務院確定的六十二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東北三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城市。它作為東北最大的城市雄踞于遼寧省的心臟部位,為遼寧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
遼河支流渾河蜿蜒流過沈陽城南。渾河河水澄澈,沙底游魚清晰可見。既如此,為何名渾河呢?
渾河原名沈水,后又稱小遼河。渾河一名據說是清太祖皇太極在著名的寧遠之戰期間改的。
寧遠即今遼寧興城。寧遠之戰,是明金交戰史上,明軍第一次大獲全勝的戰例。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春,努爾哈赤率領八旗軍一路破關斬將,兵臨寧遠城下。努爾哈赤被袁崇煥打敗,身負重傷,后金軍隊只好后撤,撤到埃金堡,努爾哈赤就死了。其子皇太極聽到追兵逼近,趕緊傳令后金士兵收集馬糞,然后把馬糞和柴灰和在一起,撒進了小遼河。袁崇煥追到彰驛,突然看見河面上漂過來渾濁的馬糞水,大吃一驚,以為前邊樹林里有努爾哈赤的馬隊埋伏,趕緊鳴鑼收兵。皇太極弄渾小遼河,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噩運,即位以后,就將小遼河改稱渾河,以資紀念。
渾河水日夜流淌,孕育了兩岸的文明。沈陽城就是渾河最早孕育出的古城之一。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沈陽市北郊發現了一處新石器時代遺址。遺址堆積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以夾砂紅陶的鼎、鬲、甗等文化遺物為主,當屬于青銅器時代;下層以壓印篦紋陶器、細石器等文化遺物為主,是新石器時代較早階段的文化遺存。在遺址下層,考古工作者還發掘出了房址、灰坑、火膛等遺跡。遺址出土的文物中,有石磨盤、磨棒,同時也發現了碳化粟粒,證明這一時期居住在這里的人們不僅以漁獵為主,并且已兼有農業生產,有著較高的物質文明。在考古史上,這一發現屬于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中的新樂下層文化。現在,沈陽市已在遺址上建立了新樂新石器文化遺址博物館,形象地向人們昭示:沈陽的文化之源一直可以上溯到距今約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春秋戰國時期,沈陽成為燕國的屬地,為歸順的肅慎氏所有。西漢時期,漢王朝在今沈陽一帶置侯縣城,屬遼東郡,后漢時改屬玄菟郡。從后漢中葉起,沈陽被作為玄菟郡郡治,稱高句驪縣。今天,我們在沈陽市博物館里看到的漢代遺存物,是從距市區東南10公里左右的渾河南岸出土的,據推測這里可能就是前漢侯城縣治及后漢玄菟郡治所在。
至東晉中后期,玄菟郡為后燕所有,郡治徙置今朝鮮的咸興,沈陽仍稱高句驪縣。公元407年,北燕滅后燕政權,沈陽又為北燕所據,高句驪縣廢。此后,沈陽又曾先后歸屬北魏和隋、唐政權。唐武周圣歷元年(698),靺鞨族首領大祚榮在東北境內建立渤海國。唐睿宗景云年間(710—711),渤海國在今沈陽一帶置沈州。唐末,沈州為新崛起的契丹族人所占。遼太祖神冊六年(921),遼兵將在沈水北岸置三河縣,后改為樂郊縣,成為沈州興遼軍及昭德軍的治所,其址就在今沈陽附近。金代,沈陽為沈州顯德軍治所。
元初仍稱沈州,后因沈州地居沈水以北之故,更沈州為沈陽路(古以水北為陽,水南為陰)。
關于“沈陽”的來歷,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在沈水北岸的石嘴頭山(今指柱山)下,住著一個小伙子沈哥。這年,沈水突然平地起浪,洪水肆虐,原來是沈水的龍王三頭蛟在興風作浪。沈哥發誓要找到三頭蛟,為民除害。恰好東海龍王的三公主羊妹聽說父母要將自己許配于表哥沈水龍王三頭蛟,就背著父母跑到沈水龍宮來,想親自觀察一下表哥的人品,不料三頭蛟正在大擺“童男宴”,羊妹一看,肺都氣炸了,決心幫助沈哥除掉三頭蛟。她脫下龍衣給沈哥穿上,說:“穿上龍衣,你就可以飛上天了,你要到火海里去把太陽哥哥搬來,只有太陽哥哥的火才能燒死三頭蛟。”沈哥闖進火海,太陽烤得沈哥都冒煙了,但是沈哥還是咬緊牙關,扛起太陽就跑。回到沈水,三頭蛟正在拼命地把羊妹往水里拖,沈哥連忙將太陽扔了過去。三頭蛟被太陽哥哥燒成灰,但是沈哥自己也支持不住,掉進了河里。羊妹見狀,萬分著急,喊了聲:“沈哥——”便跳進河里想去救他。可是她忘了她的龍衣已經脫給沈哥了。
鄉親們找遍了沈水也沒有找到沈哥和羊妹的尸體,就在沈水北岸立了塊碑,上刻“沈羊”二字。后來,以這塊石碑為中心修建了村落、城池,這地方就叫沈羊,因為正好又在沈水的陽面,后人不知道沈哥羊妹斗蛟龍的故事,就誤以“沈羊”為“沈陽”了。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贛西贛南之旅·修水·江西詩派與黃庭堅
下一篇:清清滇黔韻·安順之旅·陽明洞·洞古山深含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