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恤遠者略近,事外者簡內》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魏明帝即位后,進封王朗為蘭陵侯,增加他的食邑五百戶,合并以前的共一千二百戶。王朗奉命出使到鄴城省視文昭甄皇后的陵墓,路上見到百姓們有的還不富足。那時正在營建修筑宮室,王朗上疏說:“從陛下即位以來,降恩的詔書屢屢頒布,百姓沒有不感到歡欣鼓舞的。臣前不久奉命出使北行,在往返的道路上,耳聞還有眾多的徭役。其中可以加以蠲免省減的還很多。臣愿陛下能再保留一下兼聽的耐心,以便制定對付賊寇的計策。昔日大禹將要拯救天下最大的禍患,故而就先讓他的宮室卑矮低小,使他的衣食用品節儉,所以他才能把九州盡數擁有,把天下諸侯萬國分成了五服。勾踐想要擴大他御兒一帶的疆界,想把吳王夫差斬首在姑蘇,故而他也讓他自身和他的家人節約,把他家節儉出來的財富都給了國家,所以他才能囊括五湖,席卷三江,從中原大國的手中奪取了威權,奠定了越國在華夏的霸主地位。漢室的文帝、景帝也想要恢復弘揚祖宗留下的基業,增大和加高國力,故而能拋棄建造耗費百金露臺的主意,用身穿低劣的衣服來顯示節儉。對內,減少太宮衣食,并且不接受貢獻;對外,省減稅賦,并且勤務農桑,所以他為帝時才能號稱是升平之世,刑罰刑具幾乎被閑置了起來。漢孝武皇帝之所以能發揚他軍隊的威風,拓展他的四邊疆境,的確是因為他的祖父和父親兩位皇帝一貫積蓄充足,因而他才能成就大業。霍去病,僅是漢代具有中等才略的武將,猶然能因為匈奴未滅,而先不建造他個人的府弟。這些都說明了: 顧及久遠大業的人,必然忽略眼前的微利; 有事于外域的人,必然對家內要求比較簡樸。從漢朝初年及至漢朝中興,都是在鐵馬金戈大體消停之后,然后再讓鳳闕龍樓互相倚偎,德陽諸殿一并建起的。而今的情況正是,建始殿前,足可用來布列朝會; 崇華殿后,足可用來排列內官; 華林、天淵二園,足可用來游玩設宴。如果是暫且先建成宮闕前的閶闔門觀,以使排列朝貢遠人的場地足夠使用; 或者是要修筑城池,使它足夠用來阻絕敵軍的逾越,建成一處保衛國都的防御險地。這些,都是應當優先動工,盡快完成的。至于其余的一切,要等到豐年時再說了。這樣國中人民就不會有怨曠,百姓戶口也會滋生繁衍,民眾就會充足,兵勢就會強盛。如能做到這些,寇賊羌戎還不賓服,光明美好的氣氛還不盈溢,那是從來就不會有的。”疏奏后,明帝便把王朗轉任為司徒。
韜略家關心的是全局性、整體性、持久性、迫切性和重大型、未來型的問題,因而對于國家宏觀決策有著積極的意義。正因為如此,他后才能看出當今政策中存在的問題,及早發現問題、糾正失誤,保證政策的正確性,從而從某種意義上維護了政權的鞏固。
上一篇:《形格勢禁:董卓還長安》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恬靜樂道,以德為本》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