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帝都與帝陵·七朝古都開封
開封是我國六大古都之一,曾是魏、后梁、后晉、后漢、后周、北、宋、金等七個王朝的帝都。
開封在戰國時稱大梁,曾作為魏國的國都而輝煌一時。秦在統一六國的戰爭中決黃河,以水灌大梁三月,大梁城壞,魏王假出降。秦漢時期,大梁淪為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縣浚儀縣。
隋唐時期,南北大運河開通。開封城邊的汴水與大運河相通,開封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上的樞紐和中轉站。開封因其城下有汴河,故又稱汴州。《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劉寬夫《汴州糾曹廳壁記》說:“大梁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運灌。”可見汴州在全國水陸交通中具有重要地位。由于開封的這種特殊地理位置,促成了交通、漕運的發達,汴州成為商業薈萃之地。汴州也逐漸呈現出了繁華景象。
唐朝滅亡之后,“五代”的第一個朝代后梁的朱溫(即梁太祖)下詔:“宜升汴州為開封府,建名東都。”(《舊五代史·梁太祖紀》)同時把洛陽升為西都,將唐都長安降為雍州。表明開封的政治、經濟地位日益重要。自梁太祖始,五代之中的四個朝代(后唐除外)即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皆建都開封。至后周時,開封已歷四朝,做了近五十年的都城。后周世宗柴榮即位后,在開封進行京都營造工作,修建外城,拓寬街市,即“廣開都邑,展引街坊。”(《冊府元龜·帝王都·都邑》)并令在寬五十步的街道的兩旁種樹還令在臨街開店。使開封市容進一步規整和美化。公元959年,周世宗柴榮英年而逝,其子柴宗訓七歲即位,尚在幼沖。后周禁軍統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乘機謊報北漢南侵,率領大軍北上,當大軍到達開封城北的陳橋驛時,發動兵變。趙匡胤被部下“黃袍加身”,“不得已”做了皇帝,又領兵返回開封迫柴宗訓退位,奪取了后周政權,史稱“陳橋兵變”。因趙匡胤曾做過歸德軍節度使,治所在宋(今河南省商丘),即先秦時宋國的所在,故趙匡胤把自己所建的王朝定名為宋。
宋太祖趙匡胤將帝都仍設在開封。建國之初,趙匡胤一度想把都城遷到洛陽,“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結果遭到群臣的反對,如大臣李懷忠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咸仰給焉。陛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搖。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又如晉王說:“遷都未便”,國家安危“在德不在險。”(見《資治通鑒長編》卷十七)在這種形勢下,趙匡胤不得不聽從群臣的意見。當時開封的經濟地位相當重要,城邊的汴河是溝通南北水運的重要水道,每年從江南水運來的六百萬石糧食都在開封集散。開封又是后梁以來的四朝之都,已形成了政治中心,故再從這里遷都洛陽,“循漢、唐故事,”已時過境遷。當時的趨勢是政治、經濟中心東移,長安、洛陽已經不能再擔負起帝都的使命,而開封作為帝都已經具備了政治、經濟條件。但開封周圍平坦無垠,無險可守,作為國都,在古代是一大欠缺。
宋王朝定都開封后,對京都進一步修繕和擴建。開封當時分外城、里城和宮城。外城亦叫新城、羅城,周長四十八里二十三步。北宋時期,曾對外城進行多次重修、增筑和擴展,規模宏大。外城共有十五座城門:南門有三,中曰南薰門;東門有四,曰宋門、曹門等;北門有四,曰陣橋門,封丘門、酸棗門、衛州門;西門有四,曰新鄭門等。這些城門有的以能通往的方向為名,如新鄭門通往新鄭,曹門通往曹州。開封的里城,亦叫闕城,周長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里城主要的商業區和居民區,是京師最繁盛的地區。宮城,又稱皇城,是帝王居住和與群臣議政的場所。皇城周長五里,城中有皇宮和重要官署。(周寶珠《宋代東京研究》河南大學出版社)
1981年5月,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開封市博物館組成的開封宋城考古隊,先后對開封城內一些重要遺跡進行了鉆探或試掘取得重大收獲。經勘查,北宋時期開封城的外墻在明、清時期開封城的磚墻城外四周一點三至二公里處,平面呈一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長方形。東墻長7660米,西墻長7590米,南墻長6990米,北墻長6940米。四周總共長29120米,折合宋里五十二里,與宋神宗熙寧八年至元豐元年重修都城后“城周五十里百六十五步”的記載相符合。現存城墻一般在地下三至五米,墻寬多為十五至二十米。在城墻的東、西、南三面發現十處缺口,并發現五處甕城遺址。里城遺址在今開封市內,皇城遺址在今開封市潘、楊湖一帶。
自隋唐開通大運河后,開封就是一個交通樞紐。它不僅有呈放射狀的陸路交通網,而且是水路交通的中心。《宋史·食貨志》云:“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運:曰汴河、曰黃河、曰惠民河、曰廣濟河,而汴河所漕為多。太祖起兵間,有天下,懲唐季五代藩鎮之禍,蓄兵京師,以成強干弱枝之勢,故于兵食為重。”
北宋的開封,一片繁華和熱鬧的氣象,有各種官營手工業和私人作坊。如皇家有絲織、礦冶、制紙、火藥、兵械、造船、印刷等造作所和造作司;私人有刻書(亦叫書鋪)、織染、造酒、裁造、造藥、陶瓷、制磯、文具等作坊。手工業種類繁多。許多手工業制品精美華貴,令人嘆為觀止,反映了手工業匠人的高超技藝。手工業者以做工種類的不同,組織了各種行會。行會起協調行業中某些事務的作用。
北宋時期,城市經濟進一步繁榮。唐朝時期,都城內的坊是居住區,市是貿易區,坊、市分離而且只能在白天活動。宋代打破了都城內的坊市界線,大街兩旁,店鋪林立,所售賣的魚肉、漆器、錦緞絲綢、金銀珠寶,筆墨紙硯等貨物,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開封還出現了夜市。《東京夢華錄》在《州橋夜市》中記載:在東京城市州橋的夜市上有賣熟肉、干脯、冰糖綠豆、荔枝膏、杏片、香藥等貨物的攤位。
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是宋代京都開封的寫實之作。這幅藝術名作畫出了開封郊區到市區的風貌,展現了汴河上的拱橋及橋上、橋下熱鬧的市廛景象:華麗的船舶停在橋下,汴河兩旁的茶館酒攤車水馬龍,游人如織,熙熙攘攘。畫面上共出現八百多個人物,九十余頭牲畜,近二百株樹木。畫面縱七寸六分,長一丈六尺多。《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開封人民的生活和習俗。
宋太祖趙匡胤因自己是手握重兵篡奪后周政權的,故害怕臣下重演“黃袍加身”的故事,于是“杯酒釋兵權”,用贖買的方式解除了大臣的兵權。大臣們失去了兵權,成了僮仆成群的富家翁。北宋中期,宋王朝冗兵、冗政、冗官、貪污橫行。宋神宗銳意改革,任用王安石為相,實行變法。變法引起了保守派,如高太后、司馬光、蘇軾等人的激烈反對。變法派與保守派的斗爭從北宋中期延續到北宋滅亡。北宋時期的民族矛盾亦非常尖銳,宋軍與在北方和西北興起的遼、西夏、金連年交戰,繁華錦繡的東京終被南征的金人所攻破。公元1127年,即宋欽宗靖康二年,宋室南遷臨安(今浙江杭州),開封淪陷于金人之手。開封郊區變成牧場,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也因戰亂而中斷。金人控制了北方。不久,北方的游牧民族蒙古族興起,金人受到威脅,于公元1214年南遷,定都開封。金人改稱開封為汴京,后又更名為南京。金人把開封作為都城約有二十多年。公元1233年,金哀宗在蒙古大軍威逼下,棄開封出逃。從此,開封結束了它作為帝都的歷史。
上一篇:三晉文化·舊石器時代的山西文化·丁村文化與許家窯文化
下一篇:巴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