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大小昭寺·二昭同峻工唐蕃結良緣
拉薩大昭寺、小昭寺相距約1公里。兩寺同時建成,均為佛寺,所供之佛像還曾互相對調過。
漢藏合璧
大召寺在拉薩市的八角街,坐東朝西,占地約2.5萬平方米,有佛殿、經堂、原西藏噶廈政府機構等。主殿居中,廳堂環繞。八條街以寺院為中心向八方射去,顯得錯落有致,協調統一。
寺院建筑風格為漢藏合璧,渾然一體。主殿為內院式,采用了漢族的梁架、斗拱、藻井、飛檐等古典建筑形式。一、二層的梁柱間、門框上,飾滿了飛天、走獸、珍禽、花草等浮雕和彩繪。殿頂是具有藏族特色的鎏金鐵皮殿頂,人們習慣稱為“金頂”。金頂外觀為重檐歇山式,頗似內地宮殿;殿頂則飾以寶瓶和法輪。檐角吊掛的懸鐸下,是一塊塊小巧的藏文經板;柱頭檐部的裝飾,色彩艷麗,對比強烈,呈典型的藏族風格。內廊一、二層初檐和重檐之間,飾有一排排木雕伏獸和一百零八尊人面獅身像,又具西域特色。主殿內供奉著當年文成公主帶進西藏的釋迦牟尼佛像;兩側廂殿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及赤尊公主造像;殿堂、廊道的內壁遍繪佛典中的掌故和傳說,西藏重要寺院和宮殿,以及“文成公主進藏”、“修建大昭寺”等歷史事件的壁畫。寺內還保存著自七世紀以來的各種典籍、檔案、樂器,及唐絲織佛像、元大銀燈、明珍珠佛衣和金燈等珍貴文物。
西藏拉薩大召寺內文成公主像
史載,寺院始建于647年、松贊干布迎娶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后,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歷史。后經元、明、清歷代修整拓建,形成現在規模。
白羊馱土
藏史記載,大昭寺一帶原為沼澤,中央為湖泊,稱為“吉雪臥塘”。633年,雅隆河谷部落第三十二世贊普(國王)松贊干布完成統一吐蕃的大業后遷都至此,建立吐蕃王朝。639年,松贊干布迎娶尼婆羅赤尊公主;641年,迎娶唐朝文成公主。當時,松贊干布忙于征戰,無暇顧及新都建設,文成公主入藏后,暫住臥塘旁沙地上,所帶釋迦牟尼佛像也屈居于柳林帷幔中。傳說,文成公主經觀察天文地貌,認為所居沙地是龍頭之門,需建寺廟以鎮之。松贊干布同意后,由赤尊公主主持工程。赤尊公主擇沙地東南興建寺基,不想白天建好后,晚上卻紛紛倒塌。文成公主又運用陰陽五行方法細加觀察,發現吐蕃地形如一仰臥的羅剎女,不利國運,應填土以塞其血路,建廟以鎮其心臟,并提出用白山羊背土填湖。于是,工程重新開始,白山羊成群結隊,往來運土。648年,寺廟終于建成。
現大昭寺東南角有石雕大自在天王一尊,西南角上有石雕大鵬鳥,西面有石塔,北面有石獅,各從不同方向朝外看,確實體現了“驅除地煞”的意味。在主殿一側有扇小門,門內有眼深井,是當年大昭寺填湖而建的證明。據說井底便是原湖底。當年填湖填到只剩這一井之地,就怎么也填不住了。于是,只得疊木筑井,在井上建寺。
大昭寺既有濃郁的藏族韻味,又融進大量漢族建筑技藝精萃和西域風格,顯然是文成公主和赤尊公主帶來的眾多能工巧匠的貢獻。
相傳建造過程中,松贊干布親自揮斧上梁,驚動九天之神,紛紛前來相助。一天,女仆送飯到此,發現上下全是松贊干布,大吃一驚,趕緊回去告訴赤尊公主。赤尊公主將信將疑,來此一看,不禁驚叫。松贊干布聽見一怔,執斧的手一偏,把承檐的人面獅身像的鼻子削去半邊。所以,我們所見到的一百零八個人面獅身像都是扁鼻子。
神仙戀情
大昭寺里,有位端莊善良的女神白拉姆。據傳她與護寶神赤尊贊相愛。白拉姆的媽媽、護法神班旦拉姆知道后,就殘酷地懲罰他倆。她把赤尊贊驅趕到拉薩河南岸奔波日山上,只許在每年藏歷十月二十五日隔河相望。拉薩的婦女們同情他倆,每年這天,她們都穿上節日盛裝,早早涌進大昭寺,在白拉姆神殿頂禮膜拜,祈求幸福。然后,剌嘛抬出白拉姆神像放在木輪車上,沿八角街緩緩行進。行至與奔波日山的赤尊贊廟正相對的夏扎貴族府第門前,喇嘛們就把白拉姆神像抬下來,讓她面對拉薩河南岸與戀人相望,然后送回大昭寺。據說,這時白拉姆臉上會顯得十分憂愁,一次還落下了相思之淚。
唐柳盟碑
大昭寺前,有一株現已枯萎的高大柳樹。枯柳老干虬枝,在陽光下泛著陣陣白光,頗具神秘色彩。傳說,此樹是當年由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親手栽種,故稱“唐柳”或“公主柳”。也有說,此樹是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釋迦牟尼佛像的頭發落地而生成的,故又稱“釋迦發”。千百年來,藏族人民一直把它當作藏漢締親的歷史見證加以精心保護。盡管它在十多年前即枯死,但人們舍不得挖去,并在它旁邊又插植幾株嫩柳,象征藏漢情誼續寫出新的篇章。
“公主柳”前,排立著三通石碑,最引人注目的是“唐蕃會盟碑”。碑呈扁柱形,上有頂蓋,高342公分,寬82公分,厚35公分。立于唐朝長慶三年、吐蕃彝泰九年,即823年2月14日,為紀念唐朝和吐蕃最后一次會盟而立。因唐文成和金城兩位公主先后與吐蕃贊普締結姻好,當時吐蕃尊唐為舅,自稱為甥,碑文也強調唐蕃結成舅甥關系,故又稱“舅甥會盟碑”。
自松贊干布娶文成公主后,吐蕃歷代贊普對唐皇帝以外甥自居。七世紀以來,唐朝國力強盛,吐蕃也成為唐朝西部最強大的藩國。吐蕃雖與唐朝聯姻,有時也難免有邊境摩擦。九世紀初,赤祖德贊繼位時,吐蕃因內部分裂,勢力大減;唐朝也因安史之亂,由盛轉衰。因此,雙方統治者都有意結盟,永歸于好。821年唐穆宗李恒登基,吐蕃贊普赤祖德贊派使臣倫納羅等赴長安表示祝賀并請盟,唐穆宗同意。當年9月,唐宰相及大臣共十七人與吐蕃使團會盟于長安西郊,接著唐派大理卿劉元鼎為會盟專使,隨倫納羅入藏。822年5月,雙方在拉薩設盟壇,達成最終協議。823年,樹立石碑作為永久紀念。碑文用藏漢兩種文字鐫刻:“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渝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贊。……務令百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善,再續舊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 2月14日舉行盟碑落成典禮,唐派太仆寺少卿杜載率使團參加。拉薩傾城而出,隆重慶祝。
大昭寺是全國朝拜信徒最多的一座佛教寺廟。每天,川流不息的虔誠信徒們來到寺前廣場,小心翼翼地脫下藏靴,面朝寺門,雙手合十,默默祈禱片刻,隨而下拜,直至全身撲地、額頭觸土,然后,起身再拜。據說,有的老人為了表明對佛的虔誠,在來大昭寺的途中邊走邊拜,從早到晚,有的連拜十多天,甚至幾十天。過去,達賴的受戒、拜經師等儀式,要在大昭寺舉行;每年一次的魔難木法會期間,達賴要移居大昭寺,主持傳召大典,給僧眾講經。
兩像對調
小昭寺是在建造大昭寺的同時,由文成公主自長安等地召來木工塑匠,仿唐格式所建,用以供養自己帶來的釋迦牟尼像。寺坐西朝東,據說是文成公主思唐之故。大殿占地2100多平方米,共三層,底層前為經堂,后為佛殿,頂層設金殿一座。藏語稱小昭寺為“甲達繞木契(惹毛切)”,“甲達”意為“漢人的”,“繞木契”意為“大院子”。后為黃教格魯派上密院的修法之地。歷史上曾幾經火焚又修復,原來面目已不多見。
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前,曾向唐皇請以釋迦本尊為陪嫁,唐皇許之。當公主一行來到拉薩城北時,安置釋迦牟尼像的車陷入沙中,怎么也拉不出來。于是公主就在釋迦牟尼像周圍立四柱,懸白錦帳供養之。后即在此建小昭寺以供釋尊。佛教故事說,兩寺竣工那天,諸佛、菩薩、護法等散花加持,頌吉祥言,釋梵天眾下曼陀羅天花雨,諸帝子天女抖動寶幡、寶幢、瓔珞、寶幔,奏天鼓、笙、鑼鈸、小鼓等,當地臣民歡歌樂舞,極盛一時。
初時,大昭寺供養赤尊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像,小昭寺供養文成公主所帶佛像,后作對調。關于此事的經過,較為流行的說法是:松贊干布死后,唐蕃關系一度緊張。652年,松贊干布孫子芒松芒贊即位后不久,漢藏之間發生戰事。芒松芒贊聽說唐要派兵進藏,便將文成公主帶來的釋迦牟尼像移至大昭寺,藏于明簽南門內,并堵門畫上妙音菩薩作偽裝。六十年后唐蕃重新和好,金城公主來到西藏,才把佛像迎至大昭寺主殿供養。此佛像移至大昭寺后,赤尊公主帶來的佛像遂搬至小昭寺供養。
上一篇:浩浩燕趙歌·石家莊之旅·正定·九樓四塔八大寺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合肥之旅·合肥·二水相合“鐵廬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