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190年11月~191年1月)
1930年11月至1931年1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省南部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圍剿”的戰役。
1930年10月,國民黨軍陸續調集11個師又2個旅,共約10萬余兵力,以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兼第9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南昌行營主任,組織對紅一方面軍和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大規模“圍剿”。11月2日,已到達江西的國民黨軍7個師又1個旅編為3個縱隊,開始向靖安、上高、高安、清江、臨川(今江西撫州)、南昌等地集中。此外,湖南軍閥何鍵令其第19師進駐宜春。正在清江至分宜段袁水兩岸地區活動的紅一方面軍主力約4萬人,決定采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5日,紅一方面軍以第3軍留在贛江西岸監視國民黨軍,主力第3軍團和第1軍團第4、第12軍東渡贛江,轉到新淦(今江西新干)、崇仁、南城、宜黃、樂安、永豐之間地區。7日,國民黨軍3個縱隊分別進至清江、新淦、新喻(今江西新余)、分宜等地。國民黨軍撲空后,遂向贛江東岸推進,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紅一方面軍即以少數兵力配合地方武裝遲滯、消耗、疲憊、迷惑國民黨軍,主力于中旬從贛江以東逐次向蘇區中部轉移,并于12月中旬退至蘇區中部的平田、安福地區隱蔽集中,使進到吉安、南城一線的“圍剿”軍各縱隊再次撲空。12月初,國民黨軍調整戰略部署,調第19路軍兩個師由湖北入江西參戰,調福建的第56師、第49師、暫編第2旅向閩贛邊界推進,堵截紅軍。16日,國民黨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進攻。至21日,分別進到東固、招攜、泰和、草臺崗、新豐等地。紅軍集中到黃陂、麻田地區隱蔽待機;同時調出第12軍第35師獨立活動于興國東北的約溪地區,嚴密監視并吸引西面之國民黨軍。24至28日,國民黨軍5個師先后進到因富、南垅、源頭、洛口、頭陂等地,兩個師由萬安、泰和向興國推進。28日,魯滌平下令其深入蘇區的5個師向寧都以北地區的紅軍實施總攻。29日,其前線總指揮兼第18師師長張輝瓚以1個旅留守東固,率師部和兩個旅進占龍岡。紅軍遂以1個團牽制源頭、洛口、頭陂的國民黨軍,集中主力對龍岡第18師發起總攻,經一天激戰,全殲第18師師部和兩個旅,活捉張輝瓚。隨即乘勝向東追擊,于1931年1月3日在東韶地區殲滅第50師1個多旅。深入蘇區的其他國民黨軍紛紛回撤。
至此,紅軍粉碎了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大規模“圍剿”。此役共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部、3個多旅,約1.5萬人,繳獲各種武器1.2萬余件,保衛了中央蘇區。
紅軍在反“圍剿”作戰中繳獲的武器
上一篇:《中國遠征軍入緬援英作戰(194年1~5月)》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191年7~9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