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三秦文化滋生的地理環境·三秦文化的地理環境
陜西位于我國中部,地跨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地域狹長,地勢南北高,中間低,有山地、平原、高原、盆地和峽谷多種地形。從北到南明顯可分為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陜南秦巴山地三個區域。
陜北黃土高原 陜北黃土高原位于鳳翔、耀縣、韓城一線以北,是我國黃土高原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800米至1000米。除部分為石質山地和風沙灘地外,大都覆蓋有深厚的黃土層。黃土層厚度多在五十至一百五十米之間,洛川原最厚,達一百九十米。原邊滿布著大小溝壑,有的地區形成川原相間、溝壑縱橫的地貌。
在長城沿線,包括定邊、靖邊、橫山、榆林、神木等縣北部和佳縣西北部,為風沙灘地區,是毛烏素沙漠的東南部分,大部分在長城以北。從定邊至窟野河,東西長約四百二十公里,南北寬十二至一百二十公里。沙丘、沙地連綿不斷。流動沙丘主要分布在榆溪河兩岸、無定河北岸、紅柳河與蘆河之間、以及定邊以北地區。冬春兩季,強勁的西北風使沙丘不斷向東南移動。沙漠北緣為沙丘與湖盆灘交錯分布區。以三邊(定邊、安邊、靖邊)草灘盆地區灘地最為寬廣。灘地中部平坦,夏季水草茂盛,宜于農牧。
風沙地形區以南,主要是原、梁、峁、溝壑等黃土地形。其中,延安以北是以峁為主的峁梁溝壑丘陵區,尤以綏、米一帶最為典型;延安、延長、延川是以梁為主的梁峁溝壑區。西部為較大河流的分水嶺,多梁狀丘陵。延安以南是以原為主的原梁溝壑區。洛川原是保存較完整、面積較大的黃土原。宜川、彬縣、長武一帶因溝谷蠶食,形成了破碎原。原周溝谷密布,一般深一百至一百五十米。
高原上分布有一些相對高度幾百米的低山。主要有:白于山、子午嶺、梁山、隴山。北山則泛指渭河以北關中與陜北高原地帶的一系列山地。多石質山丘,部分覆蓋著薄層黃土。仍是陜北高原的組成部分。
陜北較大的河流分別注入黃河和渭河。黃河谷地與黃土高原區內直接入黃的各河河口段以及穿過北山和渭北黃土臺原的河谷均為峽谷。谷深數十至二百余米。各大河及其主要支流的中、上游,往往形成較寬的川地。土壤膏腴,盛產糧食。
關中盆地 介于秦嶺山地和陜北高原之間,是一個三面環山,西窄東寬的盆地。西起寶雞峽,東到潼關港口,長約三百六十公里,古稱“八百里秦川”。咸陽以東最寬處達八十公里以上。地勢西高東低,渭水順地勢向東橫貫其中。盆地在斷塊復式地塹上,海拔325米至800米,經黃土沉積和渭河干支流沖積而成,具有深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積層。渭水流斯,形成寬廣的階地平原。渭河河槽地勢低平,海拔322米至600米,南北兩側呈不對稱性階梯狀增高。由河漫灘、河流階地和黃土臺原組成。黃土臺原一般高出渭河200米至500米。階地在北岸呈連續分布,南岸則殘缺不全。階地的相對高度不盡相同。在寶雞附近,一級階地高出渭河常水位四至五米,二級階地高出十至二十米。西安以東,第一階地高五至十五米,第二級階地高二十至三十米。寬廣的階地平原是八百里秦川的主體。水源豐富,平坦肥沃。關中東部在黃、渭、洛三角地帶,沖積的沙層形成東西向條形沙丘,即大荔境內著名的“沙苑”,東西長三十五公里,南北寬六至十公里。
渭北二階臺地與陜北高原間為黃土臺原。呈階梯狀平緩向渭河傾斜,黃土層厚十數米至百余米。原面平坦,連片分布。由于受渭水支流長期沖切,深谷巨壑將渭北臺原分割成賈村原、扶風原、咸陽原、富平蒲城原、澄城合陽原及韓城原等。渭河南側黃土臺原,原面均較窄,連續分布,高出渭河二百五十至四百米,呈階梯狀或盾狀由秦嶺北麓向渭河平原傾斜。主要有岐山五丈原,西安南神禾原、少陵原、白鹿原、渭南陽郭原、崇凝原、華縣高塘原,華陰孟原等。黃土臺原地下水埋藏較深,一般在四十至七十米,最深達一百余米,飲水和灌溉都較困難,故稱“旱原”。盆地南北邊緣,即秦嶺北麓和北山南麓,為山麓洪積扇傾斜平原。土少石多,潛水豐富,宜于農林。
陜南秦巴山地 陜西關中盆地以南的秦巴山地包括秦嶺、大巴山和其間的漢江谷地,兩山夾一川的地理結構十分明顯。提起危乎高哉的秦嶺,我們不禁想起唐代大文豪韓愈那“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的詩句。秦嶺是我國東西走向的大山脈,是我國地理、地質、氣候、野生動物的天然分界線。它西起甘青,東至豫鄂,中段在陜西境內。秦嶺一名最早見于漢班固的《西都賦》。陜西境內的秦嶺橫亙于渭河與漢江谷地之間。東西長四百至五百公里,南北寬一百二十至一百八十公里。海拔1500米至3000米。北陡南緩,高出關中盆地和漢中盆地一千至三千米。主脈分布在山地北部,有許多兩千米以上的高峰,如玉皇山、太白山、首陽山、終南山、華山等,構成秦嶺山地的高山、中山地形。主峰太白,海拔3767米。太白以西秦嶺分為三支,由北而南為南岐山、鳳嶺和紫柏山,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太白山以南至洋縣則是包括青岡嶺等九嶺在內的所謂“九嶺十八坡”。太白山以東,秦嶺山勢漸低,在商洛地區山勢結構如掌狀向東分開。最著名者無過號稱“五岳獨險”的西岳華山。華山又稱太華山,位于華陽縣南,由五峰三峪組成。主峰為南峰,海拔2160.5米。山體由花崗巖組成。新生代以來由于新構造活動特別是山前大斷層的影響,華山持續抬升,形成與關中盆地相對高差一千七百多米的奇異景觀。由于花崗巖節理裂隙十分發育,造成山勢險峭,絕壁橫生,眾多的人文景觀又形成了三秦文化中內容獨特的華山文化。秦嶺是在褶皺基礎上形成的北仰南俯的以古老變質巖和花崗巖為主的巨大斷塊山。秦嶺北坡十分陡峻,斷崖千仞,山勢巍峨,于華山之險可見一斑。峽谷深切,多瀑布、急流、險灘。這種深切峽谷,習慣上稱為“峪”。北坡共七十二峪,自古為交通孔道。著名的子午道、褒斜道、陳倉道等都是沿著這些峽谷穿越秦嶺的,至今還留有許多古棧道遺址和古人的摩崖書法。
川陜之間的山地統稱巴山,長約三百余公里,一般海拔1500米至2000米,高出漢江谷地1000米至1500米,是以石灰巖、花崗巖為主的山地,加之褶皺、抬升的斷裂作用十分強烈,某些地方險峻之勢并不減于秦嶺。一般則較秦嶺低,也較緩。巴山以任河分為二段,其西稱米倉山,其東稱大巴山。秦巴山地南北分流的河流受山地的東西走向和巖層的軟硬不同的影響,灘險水急,形成了許多峽谷和壩子相間的串狀河谷。壩子中有兩級河流階地,農田村鎮集中。
漢江東西橫貫秦巴山地之間,形成以漢中、安原為中心的河谷盆地。由勉縣武侯鎮至洋縣龍亭鋪為漢中盆地,長約一百一十六公里,寬約五至二十五公里,海拔500余米,為漢江沖刷平原,地勢平坦,便于灌溉,是陜南的“糧倉”。
漢江谷地以西屬嘉陵江上游低山丘陵區,地勢起伏較和緩,谷地較開闊,是陜川間主要的水陸通道。
上一篇:巴蜀文化
下一篇:東北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東北地域文化·東北的地理景觀、自然氣候和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