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自然資源和地方工藝產品
寧夏山川錦繡,自然資源豐富,人民勤勞,因而所生產的工礦制品種類繁多。改革開放以來,寧夏工業戰線的廣大職工奮發圖強,對許多傳統的工業產品進行精加工和深加工,使它們的原有價值成倍增加。
“太西烏金”,是寧夏工業品中歷史悠久,享有盛名的產品之一。據地方史志記載,早在明末清初,太西烏金已經被民間所采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太西烏金是產自平羅縣西北汝箕溝的優質煤炭。清朝康熙年間,有位李姓人氏,就在汝箕溝開設了“德昌炭場”,雇工開采,售煤取利。自新中國成立以后,汝箕溝已經被逐步建設成一座現代化的煤炭工業基地。太西煤有三低和六高的特點,三低是低灰、低硫和低磷,六高是高發熱量、高比電阻、高塊煤率、高化學活性、高精煤回收率和高機械強度。經采掘、濾選、精洗后的太西煤質量很高,它不僅大小形狀都是一個規格,而且烏黑晶亮、觸指不染、燃之無煙。太西煤是冶金工業的好燃料,將太西煤磨碎到200目,噴入高爐內,每噸太西煤可代替1~1.28噸焦炭。太西煤民用更為理想,它是國外古式高級住宅壁爐中的上等燃料。多年來,寧夏太西煤一直遠銷國外,頗受日本和其他西方國家用戶的歡迎。
地毯是寧夏又一古老的民族工藝。寧夏地毯的制作是從明代開始發展起來的,它的原料取自于寧夏獨有的灘羊的細纖維長毛,編織出的地毯色澤鮮艷,質地柔軟,富有彈性。清朝時期,寧夏地毯曾作為貢品被送到京城。由于反動統治階級的摧殘,寧夏地毯制造業在解放前夕已面臨滅絕的危險。新中國成立以后,寧夏的地毯業才獲得新生,新工藝不斷發展,產量逐年提高。寧夏現在的地毯品種有仿古地毯、美術地毯等多種式樣。仿古地毯是用手工制做的,原料選用優質土種羊毛,圖案完全是遠古的風格,用特殊方式植色染色。這種地毯外觀古色古香,色彩素雅諧調。美術地毯的做工更為精細,圖形豐富而有立體感,色彩鮮艷而明快,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無論哪種花色的地毯,它們都有一些共同特點,如質地結實,保暖性強等。寧夏地毯在國內外都有較高知名度。
陶瓷器皿是寧夏已經有近千年歷史的生產名品。至今在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內,還保存著幾件西夏時期的瓷器珍品,如玉春壺、高足碗、雙耳罐等,它們的釉為白色,壁很薄,造型別致,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寧夏現代陶瓷器的大規模生產是在解放以后,而且尤以石嘴山瓷器最有名氣,其突出特點是瓷器釉面光亮,風格新穎,種類繁多。石嘴山瓷器中的餐飲具制作質地優良,造型精美。其中有工藝精湛的“三炮臺”蓋碗,深為回族群眾所喜愛。還有別致的“迎春壺”,壺形修長,線條優美,潔白晶瑩,這曾在全國“瓷展”上獲得好評。石嘴山瓷器中的一些精品已經被作為高級禮品,贈送給世界各地來寧夏的穆斯林貴賓和朋友,它們為寧夏的對外開放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上一篇: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肉孜節與古爾邦節
下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芝山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