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肉孜節與古爾邦節
肉孜節和古爾邦節都是伊斯蘭教的重大節日,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回、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和塔塔爾等少數民族都非常重視這兩個節日。
肉孜節的名稱來自波斯語音譯,而阿拉伯語的音譯則為“爾德·菲土爾”,意為開齋節,所以“肉孜節”又稱為“開齋節”。按照伊斯蘭教的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九月,教徒們要封齋一個月,在這個封齋月里,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只要不是病人、旅客,懷孕和哺乳的婦女,每天從黎明到日落之前,要戒掉一切飯食和房事,也不能抽煙,不能喝水,甚至連咽口水也不允許。只許在日落前和日落后,才能吃喝。到十月一日,封齋結束,改為日常生活。這一天稱為“肉孜節”或“開齋節”,人們舉行禮拜和慶祝活動。依照伊斯蘭教歷,封齋月份可以輪流出現在一年四季的任何季節。
肉孜節來歷的說法很多。傳說,古時人們為了躲避異族的侵犯,藏進深山里,白天不生火,月亮出來后才開始做飯,歷代沿襲,遂成習俗。實際上,齋戒是伊斯蘭教徒必行的“天命功課”,象征著內心負疚的人們向安拉懺悔和贖罪,以此來培養自己成為能夠忍饑挨餓、克己禁欲、畏主守法的人。穆罕默德曾說:“齋戒,一半是忍耐。”封齋期間,穆斯林不僅白天不吃不喝,而且還要杜絕一切不良行為,眼不觀邪,口不道邪,耳不聽邪,腦不思邪。今天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許多人已不封齋,只將開齋節作為一個盛大的傳統節日進行慶祝。節日清晨,伊斯蘭教徒們紛紛聚集在清真寺舉行禮拜,然后開始節日活動:誦經、掃墓。滿街紅男綠女,熙熙攘攘,結伴拜年。各家都備好奶茶、杏仁、杏干、葡萄干、蜂蜜、點心等,熱情接待親友。節日期間還舉行開齋節的會禮。會禮時,大家互相祝福、暢述,熱鬧非凡。這個節一般要歡度三天。
古爾邦節,在肉孜節之后七十天,稱為伊斯蘭教的新年,也叫大節,多比肉孜節隆重。“古爾邦”一詞系阿拉伯語音譯,意為“犧牲”、“獻牲”之意,所以古爾邦又稱為“宰牲節”。據說,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幾次夢見安拉(真主)。安拉令他宰殺自己的兒子,以考驗他的忠誠。當他的兒子伊斯馬儀俯首聽命,易卜拉欣的刀子正落下時,安拉又命令他用宰羊代替。伊斯蘭教根據這個傳說,規定每年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為古爾邦節,宰殺牲畜,祭祀安拉,相沿成俗。因公歷與伊斯蘭教歷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爾邦節的公歷日期不固定。
節前,家家戶戶都要打掃衛生,趕制各種糕點,炸油馓子,烤馕,做新衣,進行節日的充分準備。節日清晨,伊斯蘭教徒們沐浴更衣,到清真寺做禮拜,誦經,上墳,回到家里便開始殺羊,有的還宰牛、宰駱駝。宰羊時,傳統習慣不綁羊腿。據傳說,宰殺的羊是上天堂乘騎用的,綁了腿就沒法行走,也就上不了天堂。屠宰的牲畜肉也不能出售,除將規定的部分送給清真寺和宗教職業者外,剩余的部分都拿來招待客人或贈送親友。宰后的肉要切成大塊煮,熟后放在大盤子里。客人來時,主人當著客人面用刀子把肉削成片,熱情地饗客。節日里,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盛裝,走親串鄰,祝賀節日。過去有成見的人,在節日里見面也要互致問候,清除隔閡,從此言歸于好。節日期間還舉行民族歌舞、叼羊、賽馬、摔跤等活動,使節日洋溢在歡樂的氣氛中。
上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攬勝·老君山、龍池曼自然保護區
下一篇:寧夏文化·天下黃河富寧夏·自然資源和地方工藝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