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原始文化與秦文化的早期歷程·秦文化的特征與影響
全新的秦文化有自身明顯的特征。第一,納異進取。秦人在其漫長的奮斗過程中,積極面對各種挑戰,不滿足于業已取得的成績。如秦立雍城近三百年,建立起輝煌的宮殿與宗廟等一系列設施。但為了對付魏國的挑戰,毅然遷都至一片荒涼的東部地區櫟陽,并以軍事戰爭為重,一切從簡建都。秦人對秦以外諸文化積極學習。其早世學習過夏、商文化。居西垂時,在農業、青銅制造業、文字及禮儀制度等方面“全盤周化”,如隴縣邊家莊所出春秋早期秦墓所有青銅器幾乎全為西周風格便可為證。秦統一全國時,“每破一國,寫放其宮室,作之咸陽北阪上?!?《史記·秦始皇本紀》)今咸陽北塬曾出土過純齊國風格的樹木雙獸紋半瓦當和純燕風格的饕餮紋半瓦當可證史載不誤。對別國的人才,秦亦“拿來”以為己用。如百里奚、蹇叔、商鞅、范睢、呂不韋、尉繚、王翦、李斯、蒙恬等原皆非秦人。秦的客卿制度,更是一種有效的“儲才”手段。所有這些都是春秋時期其他國家無法相比的。
第二,事功重利。這是就秦文化價值層面而言的。秦商鞅變法之后,崇尚戰功,寡義趨利。如漢代賈誼所言:“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彪m說追求功利是人類普遍的行為,但法家化的秦人對功利的追求是毫不遮掩的,赤裸裸的。
三代而后,由秦人確立的法家化的秦文化鑄就了以后兩千年中國文化的基石。西漢確立,表面上曾“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只不過披上了儒家溫和仁愛的外衣,實質并不曾離法家一套。此后兩千年的中國封建統治者們,無不遵循“外儒內法”的模式去治國理民。秦文化的開基之功在政治領域集中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秦文化奠定了中國大一統的國家形態和觀念。秦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成了統一。由于大一統國家的實現,也形成了大一統的意識理念。秦漢而下,大一統被視為“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無數仁人志士為維護國家統一而拋頭顱灑熱血。秦文化開啟的大一統的實踐和理念是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的內容,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之一。其二,秦文化奠定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礎。先秦的夏商處在神權政治時期,西周進入貴族政治時期。總之其政體比較簡單,松散,奉神重于治人。秦王朝完全改變了這種格局,形成包括帝制、三公九卿制及郡縣制在內的一整套新的中央集權政治,以后兩千年政治基本模式不曾改更。故識者嘆曰:“二千年之政,秦政也?!?譚嗣同《仁學》)在經濟領域,秦以農立國,重農抑商。這種經濟模式為后代封建政權所繼承,形成中國傳統頑固的以農為國家之本的觀念。在思想文化領域,秦焚書坑儒,用暴力無情消滅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持不同政見者,開中國封建文化專制之先河。總之,秦文化是三秦文化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中國兩千年文化長河中占有承前啟后的重要歷史地位。
上一篇:草原文化·民間的神圣世界·祭敖包
下一篇:天山文化·在天山文化的史冊上·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