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儒學政治的基本理念·寓政于修身
《論語·子路》篇記載孔子這段兩段話:“其身正,不會則行;其身不正,雖會不從。”“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荀子·君道》篇也記載這樣一段:“請問為國? 曰:聞修身,未嘗聞為國也。君子儀也,民者景也,儀正則景正。 君者槃也,民者水也,槃圓而水圓。”
為什么說“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呢? 因為統治者“正身”,既按照人性的規范修煉自身,使自己的行為事符合仁義,這本身就是最大的政治。政治的第一要義是統治者實踐人性,是統治者自治的問題,是統治者自己管理自己的問題,自身不正,怎么要求民正。在儒家看來,政治根本在于統治者自身建設,即修身,統治者自身建設搞好了,樹立了道德威望,那么符合人性的社會秩序就會自然形成。因為君子之德風,庶民之德草,草隨風倒。這是個治本而末的過程。你統治者自身不正,卻指手劃腳、三令五申讓庶民如何如何,庶民不會聽你的。儒家揭示的這種“儀不正則影歪”是治國的常理常道,而寓政于修身則為中國政治文化開啟了綿綿不絕的精神方向。
孔子提出的修身之道有兩條:一是“克己復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所說的禮是“周禮”,包括官制和冠婚喪聘朝以及相見、飲酒等禮儀規定。周禮既包括管理社會的職責和等級規定,又包括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活動方式和行為規范,集中體現了尊卑上下貴賤長幼等宗法等級秩序。孔子認為,禮是人間秩序較完美的形式,“郁郁乎它哉”!貴族及立志謀道者的修身也就是把這套禮儀制度內化為人自身的心理結構,成為人生命活動的秩序。從而實現“視、聽、言、動”都出于禮,“從心所欲而不逾矩”。二是“能近取譬”。就是從身邊的事情做起。孔子教育他的學生,“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錄大祭”(《論語·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都是讓他們做日常修身的功夫。
孟子認為修身首要的是“盡心”、“存心”(《孟子·盡心上》)。“盡心”也就是把人固有的四心:仁、義、禮、智四種善端發揚開來;“存心”也就是“立乎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孟子·告子上》)。立乎大者,也就是立“四心”,即立“仁義禮智”。孟子的修身實質是在人心上下功夫。這種修身的功夫被宋明心學家弘揚,我們將在后面加以討論。
孟子的修身在社會生活中最切實的形式是“事親”和“從兄”。事親為孝,從兄為悌。
孝是西周歌頌與肯定的重要德性之一,是兒女對待父母的行為準則。孝的對象包括在世父母和去世的父母、先祖。因此,孝的實際表現有兩方面內容:一是對在世父母的奉養、尊敬、順從;二是對已死去的父母及先祖的發喪和祭奠。孝的這兩方面內容體現人們日常生活的兩種關系結構,父子關系與神人關系。這兩種結構,從本質上說就是父子關系,對逝世的父母和先祖的祭祀其意義仍在于保障兒女對在世父母的孝。但孝所形成的關系結構在社會生活中的表達則具有實實在在的內容。如在商代,祭祀便是國家之大政;到周代,由祭祀而形成的禮的等級制度成為國家的上層建筑。悌指弟弟對兄長的尊敬與順從,實質上是孝的引申與補充,體現著兄弟間的等級關系。
在傳統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中,只有父子、兄弟具有天然的血親關系,所以儒家對這兩種關系極為重視。 孔子把入則孝、出則悌作為親仁之舉。 孟子更把孝悌二字概括為堯舜之道,把孝悌作為實踐仁義的本質表達。孝悌講的是家族或家庭內部的關系或秩序,家或家族是人生基本的生存環境和活動場所,是封建社會基本的社會單位。儒家認為,如果社會人人“親其親”,“長其長”,那么就會實現天下太平,犯上作亂也少有發生了。儒家把政道的實現與人們日常的最平凡的家庭生活統一起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踐行人性規范,就是在實現政道,維護政道。把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寓于平凡的家庭生活之中,寓于子對父、弟對兄的日常關系中,這是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政治文化的起點就是世俗化。這是一種具有較強生命力的政治思維,因而為中國幾千年封建統治者奉為圭臬。
儒家這種政治文化方向被其門人發揮到了極至。儒家后人把孝說成是治天下的“至德要道”,并把孝從家庭推向社會。“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孝經》)孝即是人倫規范又是政治規范。作為一個君子,要把事奉雙親的孝,移于對君主的忠,把對兄長的悌,移于對長上的順。這樣國家就成了和睦的大家庭,而皇帝就是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儒家孝治文化是漢以后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君主專制主義的思想先聲。
中國封建社會的君主專制政體,是以君對臣的絕對權力關系為保證的。君為臣的絕對權力來自父對子的絕對權力。父對子的絕對權力是君對臣的絕對權力的根據和基礎。從本質上說,家庭就是具體而微的封建社會。家庭父子的關系結構就代表了封建君主對臣民的關系結構。這種以血親為紐帶,以人性為根據所形成的政治關系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之一,體現了周代宗法分封制君臣父子關系的遺風。儒家政治文化的血親色彩為專制政治的殘暴罩上了脈脈溫情。
荀子提出的修身之道是“為學”和“解蔽”。“為學”是做擴充人的知性的功夫,同時也是在“積善成德”。“為學”始于誦經,終于讀禮,“學至于禮而上”(《荀子·勸學》)。
禮在荀子思想中是百王不變之常道,是天下大治之本。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 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則陷;治民者表道,表不明則亂。禮者,表也;非禮,昏世也;昏也,大亂也。”(《荀子·天論》)在荀子看來,天行有常,人道也有常,這個常就是禮。從人與人關系而言,社會不能沒有君臣父子兄弟夫婦關系;從人的彼此需要而言,社會不能沒有農士工商的分工關系;從人的生活方式而言,社會不能沒有婚喪祭朝聘師旅等活動方式。而這些關系和方式是“始則終,終則始;與天地同理,與萬世同久”。荀子稱社會的常道為“禮義之統”。
荀子主性惡,認為按人性自然下去,必然會殘賊淫亂生,忠信禮義文理亡焉,及必起紛爭。圣人惡其亂、惡其爭而制禮義以分之,使人對物欲的需求隨人對禮義的追求和實現程度相待而長。人對禮義的追求和實現的程度具體體現為知愚、能不能之分,并進而體現為貴賤、尊卑、上下之別,根據知愚、能不能、貴賤、尊卑、上下,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祿多少厚薄與其相應。從而把人們對物欲的追求通過為學轉到對禮的追求和實踐。這是荀子修身也即治道的實質。
子路,姓仲,名由,春秋末魯國人。隨孔子周游列國。擅長政事。孔子曰:“自吾得由,惡言不聞于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解蔽”的蔽是指人的認知只見一偏(部分的理)而暗于全體(大理)。在荀子看來“萬物為道一偏”,因而莫不為蔽。欲、惡為蔽,始、終、遠、近、博、淺、古、今等等均為蔽。“凡萬物異則莫不相為蔽”。解蔽的功夫就是要達到“大清明”的心境。“大清明”又稱“虛一而靜”:虛指“不以所己藏害所將受”;壹指“不以夫一害此一”;靜指“不以夢劇亂知”(見《荀子·解蔽》)。荀子的修身從學禮而清心與孟子的修身從盡心而力行,走的是兩種相反的進路。
強調政治以修身為本。寓政于修身,是儒家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
上一篇:儒學與中國傳統政治哲學·孫中山對儒學政治精神的繼承·宣傳造成群力
下一篇:明清之際的儒學·傅山·對理學弊誤的抉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