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少數民族·土家族和苗族
除上述彝、藏、羌等少數民族以外,四川境內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還有土家族和苗族。土家族有人口六十萬左右,主要分布于川東南的黔江地區、石柱、秀山、酉陽、黔江、彭水五個土家族(苗族)自治縣。苗族有人口近四十萬,除分布于上述五個自治縣外,在川南的筠連、珙縣等縣也有分布。苗族的分布特點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多與漢族或其他少數民族雜居,在四川境內沒有成片的較大聚居區。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本地人的意思)。歷史上沒有“土家”的族稱,“土家”是解放后于1957年國家認定的。
土家族是古代巴族的后裔融會其他民族而形成的一個民族。巴人在商周時期建立了巴國,奄有今川東、川南和湘西部分地區,巴國滅亡后,在今川東南地區的巴族居民被稱為巴人或蠻人,漢時稱板楯蠻、武陵蠻、五溪蠻、酉溪蠻等。唐宋以至明清,均以蠻字前面冠以地名稱這一地區的居民。元朝開始在這一地區推行土司制、清“改土歸流”后,陸續遷入了漢人。土家人逐漸習用漢語,稱漢族為“客家”、苗族為“苗家”,自稱“土家”,這是土家族族名的由來。
土家族崇拜虎,其族源神話《虎兒娃》中說,土家人是人與老虎結合的后代,這是古巴人圖騰(虎)崇拜的延續。有趣的是,彝族中也有虎崇拜,這是由于彝族與土家族在族源上有同一性,彝族發自巴族(杜宇部)的緣故。
土家族有語言而無文字,稱為土家語。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與彝語支十分接近。土家族地區是四川最少實行改土歸流的少數民族地區,受漢族影響很大,因漢語通行的原因,土家語已基本沒有使用,僅在這一地區的地名中有所保留,如秀山縣的“宋農”即為土家語,意思是產魚的地方。土家族服飾也是如此,他們曾經有自己的民族服飾,但已基本消失,其裝束已與漢語難以區別。其他風俗習慣也大率類此,基本漢化了。
四川苗族在明以前不見于史載,明以后才有“苗”的族稱。苗族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相傳是傳說中與黃帝大戰的蚩尤的后裔。蚩尤戰敗后,其族人南遷至今湖南境內。后又有一些部族陸續從湘西遷入川東南地區。苗族較大規模入川,是在元、明之際,因這一地區已有土家等民族居住,造成了苗族與其他民族雜居的局面。
苗族有本民族的語言,稱苗語。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分為湘西、黔東、川黔滇三大方言。黔江境內的苗族使用湘西方言,自稱“果雄”,川南苗族使用川滇黔方言,自稱“蒙”。值得一提的是,川東南大部分地區的苗族都已經習用漢語,只有少數偏遠的苗寨使用苗語。
苗族主要聚居于湖南地區,四川苗族無論是風俗習慣,還是宗教信仰都與苗族主要聚居區湖南大同小異,真正能體現出四川地方色彩的不多,這里不再贅述。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原始社會文化遺址及出土文物·圓山文化
下一篇:安徽文化·特色鮮明的戲曲藝術·地方色彩濃郁的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