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粵劇
戲曲劇種,流傳于廣東、廣西粵語地區和香港、澳門等地。清初,廣東出現“本地班”,一唱眾和的聲腔。清嘉慶道光年間,“本地班”以梆子、二黃為基礎,熔入昆、弋、廣腔,并吸收廣東民間樂曲和時調,逐步形成粵劇。其唱腔音樂兼用曲牌體和板腔體,腳色行當初為末、生、旦、凈、丑、外、小、夫、貼、雜十大行,后簡縮為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傳統劇目,早期有《一捧雪》《二度梅》《三官堂》等“江湖十八本”;清同治七年以后,又有《黃花山》《西河會》等“新江湖十八本”;清光緒中,又有《黛玉葬花》《蘇武牧羊》等“大排場十八本”。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政治要事·第二次國共合作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文化發展·紅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