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赤子之心
南先生曾寫有一首詩,以自喻:
生死無端別恨深,浪花流到去來今。
白頭霧里觀河見,猶是童年過后心。
在這首詩里,我們看到,南先生年已耄耋,但仍保留著一顆童心,即赤子之心。
古今中外,那些成就非凡事業的偉人,無不擁有一顆不老的赤子之心。無論經歷多少風雨,見慣多少世態人心,他們的本性從未失去,而是堅持一生,不失一顆赤子情懷。
孟子說:“能稱之為大人的,或者說圣賢的,都是沒有失去赤子之心的人。”就是說人要尊重天性,保全自己的天然和本真之心,這是為人之根本也。
孟子說:“世人都認為能稱之為大人的人,都是能通機達變,無所不知,無所不能,非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卻不知大人之所以能成為大人,不過是沒有失去他本然的赤子之心而已。”
赤子之心,就是心地純潔無污,不矯飾虛偽,他有能力掌握最好的知識修養,有能力具備最高的能力智慧,而這些都是順應自然之道的,是自然而然的存在,絲毫沒有個人的私欲成分。而平常人,自從被物利誘惑之后,就失去了天然的本真之心。只有大人們,能夠做到有所操守,嚴密規劃,不讓自己被世故玷污,不因私欲而失去本真。他的涵養越純正無邪,言行自然會合乎義理,中正無二。堅守自己最初的理念,始終不渝。所以,這樣的人,如果具備了最好的知識,其智慧可洞悉天下萬物;如果具備了最強的能力,其行為可接濟天下蒼生。怎么會讓那些機巧之變和鬼蜮伎倆存在于內心呢?所以,所謂大人,不過是不失其赤子之心而已。
而心思量萬物之理,應對萬事,不外乎一個“誠”字。所謂赤子,都是不失這種真誠的本然之心,而大人,就是把這種真誠外化而用之,所以能通達應變,猶如神通,能夠參贊天地。他們的這種能力,其實是從孩提時代就有的知能中延伸開發而出的,這就是所謂的道心,所謂的天性之本真也。所以說:“真誠,是圣人之本。”
所謂的“明心見性”,意思也是尊重人的天性,南先生說:“明心見性”之見,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撲咚一聲跳進水……要一切見無所見,一切山河大地,宇宙萬有,都虛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談禪宗了,明心見性有點影子了。
當下社會,人心不古,物欲橫流,物質昌盛,但心靈空虛。為什么呢?說到底還是人為物役,心為物使,蒙蔽了本性,迷失了自己,所以找不到心靈的歸宿,無法真正的安身立命,當然不會有內心的充實和快樂。
而一個堅持自我天性,尊重自我本性的人,真誠生活,真誠為人處世,真誠地奮斗,能應付各種考驗,能正視各種丑陋,而他內心的赤誠和純凈始終不改。
一個不失赤子情懷的人,他追求在有限的人生創造出自己的最大價值,為此上下求索,百折不撓,真誠地努力,精進不已,堅持一生。
一個不失赤子情懷的人,必定有自己的風格。在人生奮斗的過程中,無論經歷怎樣的風霜雪雨,仍堅守本性,不為他人他物所動搖,不會隨波逐流,也不會自甘墮落,始終堅守如一,矢志不渝,從一而終,善始善終。這樣的心,內心豐富而寧靜,不會心浮意躁,而只會自覺修養自己,保持一顆獨立而自由的心。
上一篇:南懷瑾《不受蒙蔽,做明白人》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不要太高看知識分子》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