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滕王閣
歷史文化名樓之一。在江西南昌市沿江路贛江邊,與湖北黃鶴樓、湖南岳陽樓齊名,并稱江南三大名樓。系唐永徽四年(653),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之嬰都督洪州時營建,閣以其封號命名。上元二年(675)9月9日,洪州都督閻伯嶼在此大宴賓客。因詩人王勃席間作《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膾炙人口的佳句而流芳百世。滕王閣歷時1300多年,屢毀屢建,前后共達28次之多,平均每隔40年左右修繕一次,最后一次是1926年被北洋軍閥鄧如琢燒毀。根據文獻記載:原滕王閣規模宏大,閣高九丈,共三層,閣東西長八丈六尺,南北寬四丈五尺,并建有二亭,南曰“壓江”,北曰“挹翠”。后又增建“迎恩亭”,為接恩詔拜御賜之所。閣中,詠閣之詩文、碑拓、圖畫,歷代不絕,收藏豐富多采,明、清以來,更為文人名士雅集飲賦之所,號稱“江西第一樓”,倍受珍視。1983年開始重建,新閣設計體現原有詩情畫意,下臨贛江,雄對城市,前有寬闊的庭院,兩側亭廊曲折,閣筑高臺之上,登閣遠眺,江中云帆點點,岸畔新樓層層,當年王勃描繪的“畫棟朝飛南浦云,珠簾暮卷西山雨”已另有一番詩情畫意。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清西陵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灸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