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文化·鄉音土樂傳心曲·單鼓舞
遠古時期在塞上寧夏的草原上生活著許多少數民族,后大批漢族軍民逐漸地從陜西、甘肅以及江南等地移居寧夏,他們不僅帶來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而且還帶來漢族地區的文化藝術。單鼓舞就是古代漢族人跳的一種舞蹈。
單鼓舞起源于何時,史書上不見記載,但它最早出現于寧夏漢族人定期舉辦的廟會上。在古代寧夏漢族聚居的城鎮內,每年夏歷七月七日起,都要舉行規模較大的廟會,十里八鄉的群眾都到廟會上進香獻貢,祈福禳災。在信徒們進香之際,僧人們常擊奏鼓樂,吟誦經文,而單鼓就位列于寺廟的鼓樂器具之中。這種鼓形似團扇,只有一面張著羊皮。鼓下部有個手柄,其下安置有三個圓環。每個圓環上各穿數枚薄鐵片制作的圓形小圈。若一擊鼓面,鼓和環均發出音響,從而為祭祀場面增添特有的氣氛。漸漸地,單鼓這種樂器便自寺廟內流傳入民間。一些民間藝人趕赴廟會演雜耍賺錢謀生,就手拿單鼓邊擊邊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帶有濃烈的祭祀特色的單鼓舞。民眾也就把擊單鼓而舞蹈的人叫單鼓子,把這種舞蹈叫作端公戲。
從事單鼓舞的藝人大多都是下層勞動者,他們以師徒身份結成一個小班子,或在廟會上演出,或走鄉串鎮表演,隨地隨時雜耍一場。單鼓舞的表演技巧花樣雖多,然而藝人們也遵循著一些基本相似的程式。表演之時,那些俗稱單鼓子的藝人們頭戴發網,一條2尺多長的辮子從頭頂發網中拖下,那辮梢上還系幾枚銅錢。藝人們身著對襟馬甲,左手拿鼓,右手持擊鼓藤條,圍場一圈,向觀眾致敬意。接著場內鼓點響起,藝人開始“繞帽蓋子”,即甩轉頭上的長發辮。鼓聲緊促,辮子旋轉如風;鼓聲徐慢,辮子悠然飄蕩。當辮子在藝人的頭部前后左右飛舞之時,單鼓也被藝人拋向身前、身后或胯下,而且每次拋出的單鼓都會被同一個人準確無誤地接住。每當藝人拋接一個難度很大的單鼓時,觀眾們就回報以一片喝彩之聲,此時便有錢幣從場外人群中飛撤進場內。
廟會期間的夜晚更是藝人們表演單鼓舞的大好時機。頂燈單鼓舞是最叫絕的技藝。在香煙繚繞之中,藝人們在舞場中央擺下十二只空碗,隨著鼓樂的伴奏,他們又在空碗中安座下十二盞面燈。這些面燈有的形似寶塔,有的形似蓮花,形態各異,全是面粉團子捏成的,而且個個內裝麻油,中配燈芯。在鼓點急響之中,藝人們成雙配對地出場亮相,圍燈歌舞一番,然后將點燃的面燈頂在頭上,再次邊擊鼓,邊舞蹈。藝人們前后穿行,舞姿千變萬化,而頭頂上的面燈始終不倒不滅。面對這出絕技,圍觀者無不大聲叫好助興。
單鼓舞的又一驚人表演是耍紙條。藝人上場先舞蹈一番,爾后站在場中央,在輕輕的鼓點伴奏下,他張嘴吐出一截子紅紙條。單鼓此時越敲越急,紅紙條也成為一紙柱,它從藝人口中直直地一點點向上挺起。隨著紅紙柱的出現,藝人圍著場子不停地走動,一直到紅紙條柱倒下才停步。接下來藝人用一短木棍粘上丈余長的白紙條再次舞蹈起來,他腳下踏著急速的繞花舞步,手中舞動著木棍,那丈余長的紙條也隨之而舞。紙條在藝人前后左右,頭頂上空飛舞不停,猶如長龍翻騰不息,別有一番風采。盡管單鼓舞在古代就流行于寧夏鄉鎮,然而單鼓藝人們的命運卻很悲慘,他們始終在生死線上苦苦掙扎。
解放以后,寧夏文藝工作者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發掘并再創作了古老的單鼓舞。1986年,寧夏歌舞團依據傳統單鼓舞素材,再創作了新舞《豐收的喜悅》,該舞蹈以優美的舞姿和嶄新的內容榮獲全國舞蹈比賽三等獎。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教育·華僑辦學
下一篇:吳越文化·吳越自然、人文交融的天堂式景觀·南國水鄉多古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