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易簡
一、屢知貢舉的考官
蘇易簡,字太簡,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東南)人,他自小聰明穎悟,勤勉好學,氣質不凡。父親蘇協是五代時蜀國的進士,與同是蜀人的嚴儲是好友。蘇協于廣政二十一年(958)參加進士科考試,易簡正好出生。蘇協為兒子做生日酒,同時慶賀自己進士及第。許多親朋好友前來赴宴。嚴儲和一個會占卜的人同席,就問他自己什么時候能得中進士。那人先是手捋胡須,微笑不語,接著又說: “我看您哪,先別著急。待日后蘇公的兒子中了狀元,您也就不遠了。”酒席上的客人都笑著說這話講得無理,但后來嚴儲果真屢試不中。
太平興國五年(980),蘇易簡參加殿試。當時,考生們全都在絞盡腦汁打腹稿。蘇易簡也不打草,看了題目便筆不停輟寫起來。三個題目,幾千余言,頃刻就完成了。太宗一看他寫的文章立意清新,文筆也美,大為稱賞,就把他定為第一甲第一名。而那嚴儲,果真在蘇易簡榜下進士及第。
那年蘇易簡剛20歲出頭,太宗讓他做了監丞,通判升州,后來又改做左贊善大夫。太平興國八年(983),以右拾遺身份知制誥。
雍熙二年(985),蘇易簡和賈黃中一同知貢舉。那年,朝廷對科舉非常重視。為嚴禁營私舞弊,太宗下詔令,實行“別頭試”制度。即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若與考官有親戚關系,必須到另置的考場參加考試。蘇易簡的妻弟崔范,本來因為父親逝世沒有考試資格,卻被應允應試,而且考分又很高。還有個叫王千里的人,是水部員外郎王孚的兒子。蘇易簡父親蘇協是王孚的門生,王千里也想利用這層關系讓易簡舉薦他。太宗聽說了這兩件事,不但取消了崔范和王千里的錄取資格,還給二人定了罪。又追究蘇易簡的責任,罷免知制誥。不久復其職。雍熙三年(986),蘇易簡升為翰林學士。
這一年,蘇易簡和宋白一起知貢舉。當年,蘇易簡被推薦為開封府的第一名——解元,宋白是考官。幾年后,宋白做了翰林學士,蘇易簡隨后進入翰林院。為感謝宋白當年舉薦之恩,蘇易簡曾做《贈翰林學士宋公》:
天子昔取士,先俾分媸妍。
濟濟俊兼秀,師師麟與鸞。
小子最承知,同輩尋改觀。
甲等叨薦名,高飛便凌煙。
遂使拜扆坐,果得超神仙。
迄今才七歲,相接乘華軒。
淳化三年(992),蘇易簡再知貢舉,接到詔令后,直接進入貢院,以回避請托。從他開始,就建立了鎖院制度。鎖院,就是在考選期間,考官一旦受命,就鎖居貢院,和外界隔離,和家人也不能相見。鎖院時間依據考選時間長短而定,有時長達50天。
蜀人何光逢是蘇易簡父子的好友,當過幾任縣令,因為受賄被罷官。后來他流落到京城,靠替人參加考試賺取錢財。適逢蘇易簡掌管考試事務,派人把他趕出考場。何光逢于是寫了許多上告信,針砭時政,議論易簡。蘇易簡氣憤不過,讓人把他抓了起來。何光逢大罵政治黑暗,易簡忘恩負義。蘇易簡依刑律把他處以死刑。殺何光逢并非本意,蘇易簡一直心懷愧疚,悶悶不樂。母親薛氏責怪他說: “你殺了父親的好友,人家怎能不說你忘恩負義呢!”蘇易簡哽咽著對母親說: “不要再提這件事了! 這是兒的罪過,兒為此一生都不安。可不這樣做,違背法令,您讓兒怎能擔得起呢。”
就這樣,連續7年,蘇易簡一直知貢舉。
二、君臣之間
蘇易簡在翰林院期間,很得太宗恩寵。他先做中書舍人,后升為翰林學士承旨。雖然沒做參知政事,但待遇和參政一樣。太宗怕他心中不快,經常對他安撫。一次,賜給他白金3000兩后,又下諭旨說: “朕雖沒讓你做參政,可仍是很珍重愛卿的。”并作詩曰“君臣千載遇”,易簡表示“忠孝一生心”。
太宗曾做五言、七言詩各一首,寫成楷書、行書、草書三體,讓人刻于石,賜給易簡。易簡續唐代李肇的《翰林志》做《續翰林志》兩卷,呈獻太宗。太宗再次賜詩表示嘉獎,并在綢緞上揮筆寫了“玉堂之署”4個字,讓易簡裝裱起來,做成匾額,置于翰院廳堂之上。過后,蘇易簡特邀秘書監李至,知制誥柴成務、呂祜之、錢若水、王旦,直秘閣潘慎修,翰林侍書王著,侍讀呂文仲等10多人,在翰林院中宴飲慶賀,共同欣賞太宗的神來之筆。太宗聽說后,賞賜了豐富的酒菜。李至等人都賦詩吟頌此事,宰相李昉等贈詩易簡。蘇易簡興之所至,揮筆作《禁林宴會之什》:
雨晴禁署絕纖塵,宴會名賢四海聞。
供職盡居清顯地,崇儒同感圣明君。
翩然飛白璇題字,煥若丹青翠琰文。
梓澤笙歌誠外物,蘭亭詩酒不同群。
少年已作瀛洲老,他日終棲太華云。
莫怪坐間全不飲,心中和氣自醺醺。
蘇易簡把這些詩作呈給太宗看。太宗對李昉說: “這是儒學興盛的表現,學士文人的光彩,可以把它整理成冊,傳于后世。”其后,又把原本賜還易簡,讓他留做紀念。
淳化三年(992)冬天,朝廷舉行大型祭祀活動,蘇易簡充當禮儀使。扈蒙建議太宗以宣祖升配。蘇易簡引用唐朝慣例,說服了太宗,以宣祖、太祖同配。
淳化四年八月,太宗草書宋玉《大言賦》賜給易簡,易簡又比照《大言賦》另做詩賦獻上。
一天,蘇易簡直禁中,用江南徐邈所做欹器注水試驗。欹器是一種底尖、肚子大、口小的陶罐,古代多做祭祀之用。它空著的時候,罐體傾斜; 灌水到一半,罐體便直立; 灌滿了水,水罐便翻倒,水全部灑出來。易簡正在把玩,有人看見了,不知是什么東西,便密奏皇上。等晚朝過后,太宗召見易簡,賜他便坐后,親自比試欹器。加的水稍多一丁點兒,欹器便傾斜,只有一毫不差,它才凝然不動。所以,試了好長時間,才得以成功。太宗直起酸疼的腰背,長吁了一口氣,連連贊嘆,說這東西是個神物。易簡趁機進諫道: “臣下認為,太陽中天了便會西斜,月亮圓了就會轉虧,容器滿了自然要傾覆。這就可見一切事情都不能做得太過。物盛則衰啊! 愿陛下治理國家也以此欹器為鑒,持盈守成,慎終如始,那樣才能強化祖宗留下來的基業,使之和天地共久長啊!”又引經據典講述孔子名言。原來,孔子當年在魯桓公廟中見到此物,看見學生注水試驗后,曾經這樣嘆息: “唉,哪有事物極盛而不滿,滿而不翻覆的道理啊!”從那以后,欹器便成了體現“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的中庸思想的勸戒之器。太宗聽到這里,連連點頭稱是,并說: “這等神物,很配做圣人鑒戒后代的器物。”太宗轉念一想,微微含笑,目視易簡說: “要是人肚子里頭盛酒,也和這欹器一樣節制,大概就不會有醉酒的過失了吧!”說得易簡滿面羞愧地低下了頭。第二天上朝,易簡便呈上書信表示重謝。太宗親筆回信表示鼓勵,并撰寫《欹器銘》,草書《誡酒》、《勸酒》兩首詩賜給他。
一次,太宗命令易簡給他講書。講到《文中子》里楊素遺子喝殘粥吃野菜的故事,太宗問: “食物中的珍品是什么呢?”易簡答: “臣聽說沒有絕對的珍品,對口味的就是最好吃的。”停了一下,又說: “我只知道咸菜汁很好吃。”太宗笑問是怎么回事。他回答: “記得有一天晚上,天氣很冷。臣擁著火爐取暖,乘興痛飲,喝得大醉,朦朦朧朧進入夢鄉。醒來的時候已經四更天了。因為酒喝得太多,酒肴太膩,被子又蓋得太厚,所以便燥熱不安,口渴難熬。當時院中明月朗照,殘雪中放著一只腌醬菜的大缸。自己也來不及呼喚僮仆,便披上衣服下炕,走到院里,拂去水缸上的雪,揭開蓋子,雙手捧起菜湯,連喝數口。又咀嚼菜梗,頓覺鮮美無比。即使鳳凰的胸脯,龍做的臘肉,也未必有這么鮮美。臣當時便自認為比仙界的神廚還有見識呢。臣幾次想寫個《冰壺先生小傳》,記載下這件事。這不因為忙亂,還沒來得及寫呢……”太宗聽到這里,忍不住大笑,連連稱是。
三、升任參知政事
蘇易簡在翰林院呆了8年,雖然頗受太宗寵愛,有時甚至一天召見3次,官位卻不過翰林學士承旨、給事中。當初,賈黃中、李沆差不多和他同時入朝,李沆比他還要晚,排名本在他下面,二人卻都先做了參政。易簡雖享受參政一樣的饋贈,比別的承旨待遇優厚,但他一直有看法。雖然太宗曾這樣解釋: “朕所遵循的是祖宗的舊典,凡升遷一般按資歷年齡作為先后。本來也打算先用你,但考慮到李沆資歷比你要老,所以先用他。等你在宮中呆久了,有了威望,再給你升職。你先別在意。”易簡因為母親已老,過幾年恐怕要回鄉盡孝,所以急于上進。他曾為此做詩10首,其中有“玉堂臣老非仙骨,猶在丹臺望泰階”的句子。皇上召見他時,他也說些時政過失等等。太宗明白他的意思。不久,李沆等不再連任參加政事,太宗就讓易簡做了參政。
這年11月,太宗在長春殿犒勞武寧節度使曹彬。按唐、宋舊例,每當將帥出征還朝,皇上便在便殿宴請,當直的翰林學士、樞密直學士都要陪皇上就坐。宋太祖開寶年間,梁迥是閣門使,他對太祖說: “陛下宴請將帥,我們無功無德,在這里瞎攙和什么?不如不用侍坐了吧。”太祖聽了覺得有理,從那便取消了這種做法。這次蘇易簡奏請皇上說: “依先朝慣例,皇帝御坐丹鳳樓,翰林學士承旨等該侍坐在樓的西南角。現在陛下親臨樓中,希望讓承旨和樞密一同侍立在御榻旁邊。”太宗從之。于是太宗、曹彬坐在主席,易簡等陪坐。自此恢復了這種慣例。
蘇易簡屢次舉前朝舊例給太宗聽。他做承旨時,太宗對他敬若賓客,親如至友,每有建議,一定采納。現在他做了參政,太宗每次見他,卻不再有親如故友的情態了,只是照習慣認真聽問政事,對他的建議也不像以前那樣上心。這時,蘇易簡才后悔求進心切,欲速則不達了。
這時候,趙昌言和蘇易簡一起做參政,共同當政。兩人互相敵視,關系很壞,幾次爭執,都鬧到皇上那里。太宗對二人總是各打50大板,讓他們以國家大局為重,互相寬容,消除一些不必要的嫌隙,收效卻甚微。
四、老母與老父
蘇易簡母親薛氏,賢德明達,太宗極為稱賞。一次和身邊的人閑談,太宗說: “賈黃中的母親有賢德,70多歲了還不糊涂。賈黃中終日小心翼翼、謹慎得要死,恐怕得老在他母親前面。”又對易簡說: “你母親也這樣,是個明白人。自古以來,又嫻淑又知大禮明大義的婦人真是少見啊!”蘇易簡做了參政后,太宗在宮里召見其母,賜給她鳳冠霞帔,請她上坐,并問: “老人家您用了什么方法教育兒子,才使他這么有出息呢?”薛氏說: “也沒什么,不過就是小時候教他些禮貌尊讓,做人的道理; 待他長大,再教他些詩書六經,輔佐的學問。”太宗聽到這些,環顧周圍,對身邊的人說: “聽到沒有?這真是孟母啊! 沒有這樣一個母親,怎能教出這么有才智的兒子來呢!”
蘇協做過幾屆州縣行政長官。待易簡入翰林以后,他任開封縣兵曹參軍。為人豪爽不羈,幽默滑稽。后來做京府掾,當時親王為尹。父子二人每天早上整理好衣衫,戴上官帽一起出門。蘇協到親王府,易簡到皇宮中。蘇協有一次和別人談笑,說: “父親參見皇上的兒子(指親王),兒子朝拜親王的父親,這事應該倒過來才好呢!”后來,蘇協任汝州司戶,易簡通判蘇州。他這樣寫信給易簡: “吾在汝,汝在吳,吾思汝,汝知之乎?”詼諧談笑如此,一時傳為笑談。蘇協死后,被追認為秘書丞。
五、抑郁而死
蘇易簡外表坦率豪爽,但內有城府,心里愛存事。由知制誥升為翰林學士時,還沒滿30歲,寫出的文章神采飛揚,但不大符合宮廷體例。等到升為承旨,便自我勉勵,不只以文采見長,而且論策得當,所用體式符合公文要求了,一時被推為翰林學士、知制誥起草公文的范例。
蘇易簡性嗜酒,愛之成癮。剛入朝時,上朝那天還不敢多喝,后來便時時呈現半醉狀態。太宗草書《勸酒》二詩后,命令他每天對母親誦讀,反省自責,又多次查問遵循情況。他曾節制一段,每當上朝,不敢多喝,但一旦有了閑暇,便抑制不住。再后來,又沉湎不已了。有時,賓客還在朝中等他,他卻已經醉倒在家中了。
翰林學士張洎,和易簡最不對事。后來,易簡被罷了參知政事,由張洎代之。至道元年(995),蘇易簡以禮部侍郎身份出知鄧州(今河南鄧縣)。他心情悒郁,常有不勝閑冷之嘆。鄧州有位知名老僧獨處郊外寺院,蘇易簡常去看他,并贈詩: “憔悴二毛三十六,與師氣味不爭多。”消極遁世之情溢于言表。又在給朋友的信中說: “退位的菩薩難做啊!”遷職陳州(今河南淮陽)后不久,就抑郁而死,年僅39歲。太宗聽到這個消息,熱淚盈眶,感慨地說: “易簡果然因為飲酒而死!”贈挽詞,有“時向玉堂尋舊跡,八花磚上日空長”句。
蘇易簡旁通釋典,知識淵博。所著《文房四譜》、《續翰林志》及其它文集20余卷,可惜沒傳于后世。他的3個兒子蘇宿、蘇壽、蘇耆,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間,都封了官職。
上一篇:蘇德祥
下一篇:茅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