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教育·華僑辦學
福建是著名的僑鄉,華僑人數眾多,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對祖國的建設和家鄉的公益事業十分關注。特別值得提出的,是在家鄉慷慨捐資,興教辦學,為推動和發展福建的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福建華僑辦學有僑辦、僑建、僑助等多種形式。僑辦始于清代,據說清道光七年(1827)福建惠安后海村歸僑郭用錫父子捐銀二千兩,助建文峰書院和興建考棚,轟動一時。道光帝敕封郭用錫為修職左郎、運鹽司知事職銜,并授與“樂善好施,父子恩榮”的橫匾。光緒年間,教會在本省僑鄉創辦了一些學校,得到華僑的資助。如光緒五年(1879),晉江縣安海由教會創辦鑄英學堂,曾得華僑捐資。光緒十七年(1891)晉江縣創辦毓英學校,經費由菲律賓華僑募集(《福建省志·華僑志》第216頁)。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10年代,華僑先后在閩南和福州等創辦了約二十所小學。如1905年印尼華僑在晉江樹兜村辦明新小學,泉州華僑辦崇陽小學,1907年晉江安海華僑創辦養正小學,爾后,各埠華僑在福州城內創辦了西隅、佩實、育秀、小山四所小學。至辛亥革命前,這些僑辦中小學大多數已是新式學堂,采用新學制、新課程。1914年10月31日,國民政府公布“修正捐資興學褒獎條例”,明確規定了“華僑捐資興學應一律由部給獎,以示優異”(《福建華僑檔案史料》下冊第1351頁),并具體制定出由捐資額而定的相應的獎勵辦法。華僑在福建各地創辦學校如雨后春筍,據不完全統計,從1912至1937年,華僑創辦小學約一百一十所。1925至1927年間,晉江縣一百二十所學校中,僑辦和僑助的學校有五十三所,占百分之四十六;廈門在抗戰前有三十九所學校,其中十七所華僑曾捐資創辦或助辦,占百分之四十五。
華僑為了幫助華僑及僑眷子女就業,在泉州、廈門、晉江等地辦了一批職業學校。這些學校設備較齊全,設有紡織、編織等專業。學生邊學習,邊生產,畢業后即可獨立工作。此外,華僑還舉辦特殊教育和社會教育。如泉州開元慈兒院就是由佛教界和旅外僧人發起,由華僑募捐和贊助,于1925年創辦的。該院招收孤兒和無依兒童進行文化教育和各種勞動職業教育,培養出不少人才,校友分布海內外。
福建僑辦、僑助學校不僅數量可觀,而且辦學質量也高。如毓英學校,有幾屆畢業生在全縣會考中取得第一名;泉州的培元中學以高質量聞名海外。廈門大學改國立后,首次參加全國國立大學會考,便取得第一名。
福建在華僑辦學中,還涌現了一批愛國興學的著名人物,如陳嘉庚、胡文虎、黃奕住、李光前等。特別是陳嘉庚,1904年就開始出資兩千元在同安縣集美捐建“惕齋學塾”。從1913年創辦集美小學至1927年止,他在集美共創辦了幼稚園、小學、中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普通學校和專業學校,還設教育推廣部、科學館、圖書館、美術館、醫院、發電廠等配套設施,從而形成了飲譽海內外的集美學村。1921年陳嘉庚在廈門創辦了廈門大學,為全國第一所僑辦大學。
上一篇:嶺南文化
下一篇:寧夏文化·鄉音土樂傳心曲·單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