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顥》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程顥》人物故事小傳
程顥(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歷任主簿、縣令、監察御史、提點刑獄等職。與其弟程頤并創理學一派。以“天理”作為其最高哲學命題。世稱“明道先生”。傳世的有《二程全書》。
〔正 史〕
程顥,字伯淳,世居中山,后從開封徙河南。高祖羽①,太宗朝三司使。父珦,仁宗錄舊臣后②,以為黃陂尉。久之,知龔州。時宜獠③區希范既誅,鄉人忽傳其神降,言“當為我南海立祠”,于是迎其神以往,至龔,珦使詰之,曰:“比④過潯,潯守以為妖,投祠具江中,逆流而上,守懼,乃更致禮。”珦使復投之,順流去,其妄乃息。徙知磁州,又徙漢州。嘗宴客開元僧舍,酒方行,人噪言佛光見,觀者相騰踐,不可禁,珦安坐不動,頃之遂定。熙寧法行,為守令者奉命唯恐后,珦獨抗議,指其未便。使者李元瑜怒,即移病歸,旋致仕。累轉太中大夫。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五。
珦慈恕而剛斷,平居與幼賤處,唯恐有傷其意,至于犯義理,則不假⑤也。左右使令之人,無日不察其饑飽寒燠⑥。前后五得任子⑦,以均諸父⑧之子孫。嫁遣孤女,必盡其力。所得奉祿,分贍親戚之貧者。伯母寡居,奉養甚至。從兄女既適人⑨而喪其夫,珦迎以歸,教養其子,均于子侄。時官小祿薄,克己為義,人以為難。文彥博、蘇頌等九人表其清節,詔賜帛二百,官給其葬。
顥舉進士,調鄠、上元主簿。鄠民有借兄宅居者,發地得瘞錢,兄之子訴曰:“父所藏。”顥問:“幾何年?”曰:“四十年。”“彼借居幾時?”曰:“二十年矣。”遣吏取十千視之,謂訴者曰:“今官所鑄錢,不五六年即遍天下,此皆未藏前數十年所鑄,何也?”其人不能答。茅山有池,產龍如晰蜴而五色。祥符中嘗取二龍入都,半涂⑩失其一,中使云飛空而逝。民俗嚴奉不懈,顥捕而脯(11)之。
為晉城令,富人張氏父死,旦有老叟踵門曰:“我,汝父也。”子驚疑莫測,相與詣縣。叟曰:“身為醫,遠出治矣,而妻生子,貧不能養,以與張。”顥質其驗(12)。取懷中一書進,其所記曰:“某年月日,抱兒與張三翁家。”顥問:“張是時才四十,安得有翁稱?”叟駭謝(13)。
民稅粟多移近邊,載往則道遠,就糴(14)則價高。顥擇富而可任者,預使貯粟以待,費大省。民以事至縣者,必告以孝弟忠信,入所以事其父兄,出所以事其長上。度鄉村遠近為伍保,使之力役相助,患難相恤,而奸偽無所容。凡孤䒯殘廢者,責之親戚鄉黨(15),使無失所。行旅出于其途者,疾病皆有所養。鄉必有校,暇時親至,召父老與之語。兒童所讀書,親為正句讀,教者不善,則為易置。擇子弟之秀者,聚而教之。鄉民為社會,為立科條,旌別善惡(16),使有勸有恥。在縣三歲,民愛之如父母。
熙寧初,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里行。神宗素知其名,數召見。每退,必曰:“頻來對,欲常常見卿。”一日,從容咨訪,報正午,始趨出,庭中人曰:“御史不知上未食乎?”前后進說甚多,大要以正心窒欲、求賢育材為言,務以誠意感悟主上。嘗勸帝防未萌之欲,及勿輕天下士,帝俯躬曰:“當為卿戒之。”
王安石執政,議更法令,中外皆不以為便,言者攻之甚力。顥被旨赴中堂議事,安石方怒言者,厲色待之。顥徐曰:“天下事非一家私議,愿平氣以聽。”安石為之愧屈。自安石用事,顥未嘗一語及于功利。居職八九月,數論時政,最后言曰:“智者若禹之行水,行其所無事也;舍而之險阻,不足以言智。自古興治立事,未有中外人情交謂不可而能有成者,況于排斥忠良,沮廢公議,用賤陵貴,以邪干正者乎!正使(17)徼幸有小成,而興利之臣日進,尚德之風浸衰,尤非朝廷之福。”遂乞去言職。安石本與之善,及是雖不合,猶敬其忠信,不深怒,但出提點京西刑獄。顥固辭,改簽書鎮寧軍判官。司馬光在長安,上疏求退,稱顥公直,以為己所不如。
程昉治河,取澶卒八百而虐用之,眾逃歸。群僚畏昉,欲勿納。顥曰:“彼逃死自歸,弗納必亂。若昉怒,吾自任之。”即親往啟門拊勞,約少休三日復役,眾歡踴而入。具以事上,得不遣。昉后過州,揚言曰:“澶卒之潰,蓋程中允誘之,吾且訴于上。”顥聞之,曰:“彼方憚我,何能為!”果不敢言。
曹村埽決(18),顥謂郡守劉渙曰:“曹村決,京師可虞(19),臣子之分,身可塞亦所當為,盍盡遣廂卒見付(20)。”渙以鎮印付顥,立走決所,激諭士卒。議者以為勢不可塞,徒勞人爾。顥命善泅者度決口,引巨索濟眾,兩岸并進,數日而合。
求監洛河竹木務,歷年不敘伐閱(21),特遷太常丞。帝又欲使修《三經義》,執政不可,命知扶溝縣。廣濟、蔡河在縣境,瀕河惡子無生理(22),專脅取(23)行舟財貨,歲必焚舟十數以立威。顥捕得一人,使引其類,貰宿惡(24),分地處之,令以挽纖(25)為業,且察為奸者,自是境無焚剽患。內侍王中正按閱保甲,權焰章震(26),諸邑競侈供張悅之(27),主吏來請,顥曰:“吾邑貧,安能效他邑。取于民,法所禁也,獨有令故青帳可用爾。”除判武學,李定劾其新法之初首為異論,罷歸故官。又坐獄逸囚(28),責監汝州鹽稅。哲宗立,召為宗正丞,未行而卒,年五十四。
顥資性過人,充養有道,和粹之氣,盎(29)于面背,門人交友從之數十年,亦未嘗見其忿厲之容。遇事優為(30),雖當倉卒(31),不動聲色。自十五六時,與弟頤聞汝南周敦頤論學,遂厭科舉之習,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濫于諸家(32),出入于老釋者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后得之。秦、漢以來,未有臻斯理(33)者。
教人自致知至于知止,誠意至于平天下,灑掃應對至于窮理盡性,循循有序。病(34)學者厭卑近而騖高遠,卒無成焉(35),故其言曰:
道之不明,異端害之也。昔之害近而易知,今之害深而難辨;昔之惑人也乘其迷暗,今之惑人也因其高明。自謂之窮神知化,而不足以開物成務;言為無不周遍,實則外于倫理;窮深極微,而不可以入堯舜之道。天下之學,非淺陋固滯,則必入于此。自道之不明也,邪誕妖妄之說競起,涂生民之耳目,溺天下于污濁,雖高才明智,膠于見聞,醉生夢死,不自覺也。是皆正路之蓁蕪,圣門之蔽塞,辟之而后可以入道。
顥之死,士大夫識與不識,莫不哀傷焉。文彥博采眾論,題其墓曰:“明道先生”。其弟頤序之曰:“周公沒,圣人之道不行;孟軻死,圣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無善治,士猶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諸人(36),以傳諸后;無真儒,則貿貿焉(37)莫知所之,人欲肆而天理滅矣。先生生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傳之學于遺經,以興起斯文為己任,辨異端,辟邪說,使圣人之道煥然復明于世,蓋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學者于道不知所向,則孰知斯人之為功;不知所至,則孰知斯名之稱情也哉”。
嘉定十三年,賜謚曰純公。淳祐元年,封河南伯,從祀孔子廟庭。
《宋史·程顥傳》卷四二七
〔注 釋〕
①羽;指程羽。②錄舊臣后:錄用舊臣的后代。③宜獠:居住在宜州的少數民族。獠,對少數部族的蔑稱。④比:近來。⑤假:寬假,寬容。⑥燠:暖。⑦五得任子:先后五次得到保舉兒子做官的名額。⑧諸父:伯父、叔父的統稱。⑨適人:嫁人。⑩涂:通“途”,道路。(11)脯:做成肉干。(12)質其驗:質問他有何證驗。(13)駭謝:驚駭得連聲謝罪。(14)就糴:在附近購買。(15)鄉黨:鄉里。(16)旌別善惡:甄別好壞。旌,表彰。(17)正使:即使。(18)埽決:堤防決了口。埽,護岸和堵口時常用的工事。(19)可虞:堪憂。(20)盍:何不;盡遣廂卒見付:把全部廂兵交付給我。(21)不敘伐閱:沒有對他的功勞與資歷進行考核升級。伐閱,指功績和資歷。(22)瀕河惡子無生理:沿河的惡少沒有生計。(23)脅取:以威脅的手段奪取。(24)貰宿惡:寬赦以往的罪惡。貰,通“赦”。赦免。(25)挽纖:拉纖。(26)權焰章震:權勢氣焰極令人畏懼。章,彰明。(27)張:通“帳”,帷帳;悅之:取悅于他。(28)坐獄逸囚:因為監獄里跑了犯人而得罪。(29)盎:洋溢,充盈。(30)優為:從容辦理。(31)雖當倉卒:即使遇上緊急的事情。卒,通“猝”。突然。(32)泛濫于諸家:廣泛涉獵諸家學說。(33)臻斯理:達到這樣高深的真理。(34)病:患,擔心。(35)卒無成焉:終究沒有什么成就。(36)以淑諸人:以教育好別人。淑,善良。(37)貿貿焉:蒙昧不明的樣子。貿貿,同“眊眊”,目不明之貌。
〔相關史料〕
明道先生曾憩一僧寺,夜聞察察有聲,命火燭之,乃鼠于佛臍內銜一書欲出。先生取視之,乃丹書也。即手抄訖,而納舊本佛腹。明日召塑工補其孔。先生后如其法煉月余,人見其有光以為火,競趨撲之,至則非也,遂不復煉。試以將成之丹涂銀器,涂處輒成金。或諷①先生服之,先生曰:“吾腹內安可著此?”與一道者善,擬傳之,比②至,先生已易簀③矣。
《宋人軼事匯編·霏雪錄》卷九
明道先生嘗至天寧寺,方飯,見趨進揖遜之盛,嘆曰:“三代威儀,盡在是矣。”
《宋人軼事匯編·能改齋漫錄》卷九
謝師直為江東運使,從明道借仆掘桑白皮。先生問何不使公卒,曰:“桑白皮出土見日能殺人。伯淳使人,則人不欺。”
《宋人軼事匯編·吹劍錄外集》卷九
明道與伊川同入廟,明道見佛揖而進,伊川則否。門人問之,明道曰:“但論年齒,他也比我多幾歲,一揖何妨。”
《宋人軼事匯編·茶余客話》卷九
[注 釋]
①諷:暗示。②比:及。③易簀:舊時稱人病重將死為“易簀”。簀,竹席。
上一篇:《程頤》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程頤》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穆彰阿》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穆彰阿》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