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人才是兵家治軍治國的核心問題
1.為國之道,持賢與民;治國之道,務在養賢
《六韜》指出:“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第314頁)《三略》也指出:“為國之道,持賢與民,信賢如心腹,使民如四肢,則策無遺。”(第413頁)諸葛亮進一步指出:“治國之道,務在養賢。”“故治國之道,舉直錯諸枉,其國乃安。”(第583頁)兵家把人才問題看作是關系國家、軍隊興衰存亡的根本問題。一個國家,一支軍隊,只要“持賢與民”就會不可戰勝。所謂“賢”就是成千上萬的德才養備的領導人才,民就是億萬人民群眾,有他們的擁護、支持與愛戴,則“國治民安”。兵家將“持賢與民”概括為“為國之道”的見解是十分深刻的。
2.解放思想,人才輩出
在現實生活中,不少人常常感嘆沒有人才或人手不夠。對此,毛澤東早就指出:只要思想問題解決了,人才就站在你面前了。在這一點上,兵家的思想是比較解放的。《吳子》指出:“世不絕圣,國不乏賢。”(第84頁)《六韜》也指出:“忠臣良士,天地之所生,何患無有。”(第378頁)每個時代都會造就一批優秀人才,問題在于怎樣去發現、培養和使用人才。
人才問題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與解放思想、發展經濟、群眾路線等密切相關。對此,《六韜》講得十分透徹,“心以啟智,智以啟財,財以啟眾,眾以啟賢,賢之所啟,以王天下”(第294頁)。就是說開動腦筋,就會有智慧,人們聰明了,就會促進經濟的發展,社會財富就會增加,人民就會富裕,積極性就會調動起來,于是人才輩出,國家昌盛。人才問題是個戰略問題,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與命運。
3.善于發現、識別、考察人才
兵家十分重視領導人才的發現與識別,人才關系到國家安危,是事業成敗的根本問題,領導者必須具有坦誠謙虛的態度。劉備三顧茅廬,曹操下詔求賢,提出“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然而不少杰出人才,不是招之即來的,正如諸葛亮所說:“夫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直木出于幽林,直士出于眾下。故人君選舉,必求隱處,或有懷寶迷邦,匹無同位;或有高才卓絕,不見招求;或有忠賢孝悌,鄉里不舉;或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或有忠質于君,朋黨相讒。”(第583頁)總之,人才不易發現,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可以公開誠聘,有的則要派人或領導者親自登門禮見。
如何識別、考察人才,自古以來是個難題,在兵家關于治國、治軍的論述中,對此問題也是十分重視的,他們的觀點集中在“論將”這個問題上。《計篇》《六韜》《將苑》中提出的“五材”“六守”“八征”等比較明確地提出了人才素質的標準和考察人才的原則方法。孫子在《計篇》中提出:“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認為這是將帥必備的五個方面的素質,自古注家稱之為“五德”。《六韜》上說的所謂“五材”即“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第299頁)。所謂“六守”即“仁、義、忠、信、勇、謀”。“八征”是考察人才是否具備必要素質的方法。“知人有八征:問之以言,以觀其辭。窮之以辭,以觀其變。與之間諜,以觀其誠。明白顯問,以觀其德。使之以財,以觀其廉。試之以色,以觀其貞。告之以難,以觀其勇。醉之以酒,以觀其態。八征皆備,則賢與不肖別矣。”(第302頁)此外,《貞觀政要》《晏子春秋》等名著中,也都論述了考察識別人才的方法。
識別考察人才的方法總的說來是要聽其言、觀其行,在實踐中,在群眾中去考察鑒別,堅持實事求是,堅持群眾路線。現代考核人才的原則和方法,雖然有新的創造與發展,但兵家提出的原則和方法,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4.揚長避短,合理使用人才,賞罰公正嚴明,以激勵人才
《吳子》指出:“文武者,軍之將也。兼剛柔者,兵之事也。凡人論將,常觀其勇。勇之于將,乃數分之一爾。”(第100頁)人才的素質是多方面的,事業對人才要求也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人有短長,氣有盛衰”(第109頁)。《六韜》指出:“因能授職,各取其長,隨時變化,以為綱紀。”(第296頁)用人要用得其時,職能相稱,不要造成“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尉繚子》提出“良馬有策,遠道可致,賢士有合,大道可明”(第213頁)。領導者要為各類人才提供機遇,創造合適的條件,使廣大人才脫穎而出,建功立業,推動事業的發展。
兵家把賞罰嚴明公道,看作是“極用人之要”(《尉繚子》,第249頁)。認為公正、及時地賞罰是用人重要原則。“賞如山,罰如溪。太上無過,其次補過,使人無得私語。”(第249頁)在賞罰方面,最好不要出差錯,如有差錯,必須立即糾正,使眾人無可私議。《六韜》指出:“賞所以存勸,罰所以示懲。”“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第281頁)“將以誅大為威,以賞小為明。”“故殺一人而三軍震者,殺之;賞一人而萬民說者,賞之。殺貴大,賞貴小。殺及當路貴重之臣,是刑上極也。賞及牛豎馬洗廄養之徒,是賞下通也。刑上級,嘗下通,是將威之所行也”(第306頁)。掌握賞罰藝術,是領導者樹威之道,用人之道。
人才不是自發成長的,必須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和實踐鍛煉,不斷提高其素質。兵家認為沒有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十個不能頂一個用,經過嚴格訓練的士兵,一個可以頂十個用。《司馬法》指出:“士不先教,不可用也……既致教其民,然后謹選而使之。事極修,則百官給矣;教極省,則民興良矣,習慣成則民體俗矣。教化之至也。”(第59頁)這段論述,包含著極其深刻和精辟的豐富內容,它把人才、教育、提高人的素質、樹立良好的社會風尚等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個獨特的見解,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諸葛亮也說:“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第498頁)人的才能、膽略從何而來?從根本上說是來自社會實踐。但人們不能事事都先去實踐,大部分知識還是來源于學習,學習必須聯系社會實踐,要經過實踐的檢驗、體驗,并為社會實踐服務。
上一篇:選官惟賢,官不私昵的選才用人原則
下一篇:領導活動的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