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越文化·吳越的生產方式及習俗·農業生產習俗
農業是江南地區主要的經濟生產方式,也是江南人民賴以衣食生存的主要經濟基礎。吳越的稻作歷史相當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處于領先地位。這里是亞洲最早裁培水稻的地區,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之一。到春秋時期,吳越的水稻種植業已相當發達,吳越兩國間有借貸,償還“萬石”稻谷能力。秦末西漢初期,由于人口遷徙等原因,吳越的經濟水平有所倒退,司馬遷稱“地廣人?!?,“火耕而水耨”。六朝開始,吳越的開發速度加快。吳郡、吳興、會稽等地,“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宋書》卷五十四《孔季恭等傳·論》)。唐以后,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成為全國的財賦和糧食供給中心。兩宋時,有“蘇湖熟,天下足”之稱。至今,吳越仍是全國主要產糧區。
農業生產有一個特點,產量收成的好壞多取決于自然條件,有“靠天吃飯”一說。在自然科學落后的古代自不待說,即使是今天,“天”仍然是制約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所以,稻作農民對“天”十分恭敬,相應地,圍繞稻作生產的整個過程,形成了一系列祭祀、酬神活動習俗。
正月里,吳越有“摜田財”(也叫“照田財”)習俗。農民們用柴草等物堆放在自己田頭,點火焚燒,有時還要把燃燒的柴草扔到各處,以求好收成。甩火把時,還要大聲唱祝辭:“火把甩得高,三石六斗穩牢牢?;鸢阉Φ綎|,家里堆個大米囤;火把摜到南,國泰民安心里歡;火把摜到西,風調雨順笑嘻嘻;火把摜到北,五谷豐登全家樂。”寧波人在田中燒茅草、茭白草,稱“驅蝗蟲”。
立春日舉行“春牛會”,也稱“鞭春”。一早,農民把牛牽出來,給它披上彩綢緞帶,兩只牛角間扎上大紅球,農民手持干香在后,來到校場,擺開香案,舉行“春牛會”。這是一種耕前祈求活動。
“拜犁”是金華人習俗,開犁時要祭牛欄神和拜犁儀式。拜犁時,用三炷香,兩張利市(紙錢),焚之,三拜,以求犁耙順當。在浙江很多地方,要行“開秧門”、“關秧門”儀式。
“稻花會”是寧波人習俗,在早稻飄香的季節,為消災祈豐,要行“稻花會”。遇到天旱,各地有求雨活動。稻谷收割時,有“嘗新”活動。余杭等地,早稻收割完后,有吃新米飯習俗。
吳越之地還有演娛神戲俗。清時,蘇州有“春臺戲”,每年的二、三月,里豪市俠出面募資,在田間空曠地方,搭臺演戲,“哄動遠近男婦,群聚往觀,舉國若狂”(《清嘉錄》)。陸游有《賽神曲》,范成大有《樂神曲》,描述的正是宋代紹興、蘇州演酬神戲的情景。范成大《樂神曲》曰:“豚蹄滿盤酒滿盃,清風蕭蕭神欲來。愿神好來復好去,男兒拜迎女兒舞。老翁翻香笑且言:今年田家勝去年。去年解衣折租價,今年有衣著祭社?!?
上一篇:三晉文化·緒論·關于“三晉古文化”之稱謂
下一篇:齊魯文化·經濟與科技·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