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臺灣有方的曹瑾
曹瑾 (公元1786~1849年),字懷樸,號定庵,河南懷慶府河內縣 (今河南沁陽市)人。自幼聰明好學,才華過人。嘉慶十二年 (公元1807年) 在省城開封參加鄉試,考中解元 (舉人第一名)。先后在直隸平山、曲陽、饒陽、寧津等縣任知縣。在此期間,賑饑懲盜,多有政績,皆能得民心。道光五年 (公元1825年),補為威縣知縣,又調任豐潤知縣。后調往福建,先在將樂縣任知縣,繼而在閩縣任知縣。道光十三年,當地居民與駐軍旗兵發生械斗,他出面調停,曉以利害,使雙方消除了怨氣,平息了這場風波。
道光十七年正月,曹瑾調臺灣鳳山縣任知縣。鳳山縣位于臺灣南端,周圍500余里,平疇萬頃,但未有水利興建,所以一遭干旱不雨,顆粒不收,百姓無法繼續維持其生存。在曹瑾到任的前一年,鳳山縣發生大旱,“饑民遍地,盜賊紛起”,曹瑾一就任,即巡行境內,“問疾苦,詰盜賊,剔弊除蠹,順民之欲”,同時竭力謀求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的辦法。在他看來,“弭盜莫如足食,足食莫如興水利”。也就是說,要使鳳山民眾擺脫貧困和饑餓,不能只靠一時的賑濟,必須興修水利,只有做到旱澇保收,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為此,他帶領屬下,不辭勞苦,翻山越嶺,尋找水源。在縣東南的淡水溪,見此處溪水清流湍急。回來后,立即召集鄉紳士民,能工巧匠,擬定開渠方案,動員民眾捐資出力,開辟水塘,修筑圳道,由九曲塘穿池引下淡水溪 (今改為高屏渠) 以資灌溉。經過兩年的努力,先后開辟五里舊圳、五里新圳,掘渠路44條,受益面積達30000畝,并在圳上設立水閘,控制水流,定時啟閉,又設立圳長專門進行管理,成為當時臺灣最大的水利設施。《臺灣通史》稱贊說: 從此鳳山“收谷倍舊,民樂厥業,家多蓋藏,盜賊不生。”道光十八年,臺灣知府熊一本到該縣視察,非常滿意,為表彰曹瑾的這一歷史功績,決定將其圳命名為曹公圳,并為之撰文刻石,以志其事。碑存高雄鳳山(今臺灣鳳山市)曹公祠。鳳山人謝蘋香曾寫詩贊頌道:
新坡水現下坡通,終歲無憂旱澇逢;
種得水田三百頃,家家雞黍拜曹公。
兩年后,臺南大旱。鳳山鄭蘭生等人又開一圳,引蓮池水灌溉附近田地36畝,人們稱此圳為曹公新圳。
道光二十年,曹瑾升任淡水廳同知。淡水地處臺灣北部,地方情況相當復雜,又值鴉片戰爭爆發之際,英軍艦隊占據廈門之后,不時向臺灣發動進攻。臺灣局勢異常緊張。為了加強臺灣防務,他首先清查戶口,整頓軍隊,裁減老弱殘兵,加強鄉勇操練; 發動各路義莊鄉耆,申約連社,建立防御體系,使淡水境內人自為兵,共御外侮。他還將雞隆(今基隆)至大安一帶,凡是可以停泊的地方,全用沙袋填堵,又購舊木船、木桶,裝載巨石,沉之于次要的港口; 并組織民眾在廳府所在地的外圍,筑土墻,挖戰壕,栽竹簽,以利戰守。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艦襲擊雞籠口之萬人堆洋面,他在三沙灣炮臺坐陣指揮軍民還擊,給予侵略者以迎頭痛擊,殲滅英軍30多人,俘獲124人,繳獲大炮10門,在臺灣戰場上奪取了中英交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為進一步做好抗擊英國侵略者的準備,他組織軍民加固炮臺,選調義勇,分駐雞籠、滬邑兩口及雞籠山的要隘,憑險埋伏,堅壁清野,嚴陣以待。這年十月,英軍突然闖進雞隆港,大炮齊發,遭到守軍的猛烈還擊,英軍見守軍人眾山險,只好收兵駛出港口。道光二十二年正月,英軍出動三艘艦船向我彰化五義港逼來。他立即與鹿港同知魏贏聯系,共同組織軍民還擊。采取誘敵深入之策,在大安港擊潰來犯之敵,俘獲敵兵49人,受到道光皇帝的表彰。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敗,鴉片戰爭失敗,被迫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在戰爭中,抗英的愛國將領受到查處,曹瑾也無法幸免。總督怡良問他: “事將若何?” 他義正詞嚴地回答說: “但論國家事若何?某官可以不做,罪所應任者,甘心當之。但百姓出力殺賊,不宜有負。”怡良聽后,贊嘆說: “真大丈夫也!” 曹瑾雖然被摘去花翎,注銷所升官階,但他的一片愛國真情,卻為臺灣人民所懷念。
曹瑾在臺灣淡水任職五年,興文教,崇實學,熱心文化教育事業,注重培養當地人才。他親自編印教材,于每月初一、十五定期到學校授課,宣講儒學。為了確實保證入學的生童們有書讀,他組織人員 “刊《孝經》、《小學》,付蒙塾習誦。” 為了敦促學校師生教好學好,他不斷到學校考試諸生,給成績優秀者分獎花紅。他從自己的薪俸中拿出一些錢來修建淡水學海書院,增設鄉塾,為淡水子弟們學習文化提供更多的機會,從此在淡水逐漸形成文風日盛,人才倍增的局面。
道光二十五年,清廷曾以曹瑾搜捕海盜及處理淡水械斗有功,仍賞花翎,以海疆知府即補,但他不愿再在官場上繼續奔波,便離職歸里。
曹瑾一生,歷官30余年,勤于政事,克己奉公,“所至民親,既去民思”。尤其是在臺灣任職8年,興利除弊,英勇抗英,固守疆土,深得臺灣人民的擁戴。當其調離鳳山時,鳳山人民夾道扶橋,攀轅涕泣餞行者數千人。咸豐十年 (公元1860年),這里人民為了緬懷曹瑾的恩德,在鳳儀書院內為他建造了祠堂,牌位上寫: “前任鳳山縣知縣丁卯科解元懷樸曹公諱謹祿位”,每逢九月二十六日曹公生日時,前來拜祭者絡繹不絕。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鳳山人又為曹瑾建立了新的曹公祠,亭閣都是北方中原的風格。當地人還將曹公祠所在的那條街更名為曹公路。淡水人民也對曹公的德政表示崇高的敬意,將他“祀德政祠”。光緒二年,福建巡撫丁日昌為表彰曹瑾的功德,奏請清廷批準,將其牌位奉于名宦祠,士民春秋俎豆,以至于今。該縣文士一個叫郭襄錦的賦詩道: “笙歌滿路酒盈卮,父老攀轅惜別時。生佛愿教作長主,春風易惹遠相思。一清已覺人難效,五載都嫌住未遲。底事蒼生方系望,淵明歸去漫題辭。”這首詩衷心地表達了淡水人民對在此供職五載的曹瑾的懷念心情。
上一篇:漢初大臣歷算家張蒼
下一篇:治理運河有功的宋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