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禮學·清代的《三禮》學·《三禮》 通論性著作的出現
《三禮》各自為書,但內容頗有關連,故必須會通融貫,方可顯現禮制大體。清儒在《三禮》分別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幾部大型的《三禮》通論之作。
徐乾學《讀禮通考》一百二十卷,專記歷代喪禮,分為喪期、喪服、喪儀節、葬考、喪具、變禮、喪制、廟制等八門,最稱詳備。此書于《儀禮》的《喪服》、《士喪》、《既夕》、《士虞》等篇的訓釋,仿照朱熹《儀禮經傳通解》的體例,廣采諸家之說,折衷取正。而于歷代典制,則以正史為主,參以《通典》、《開元禮》、《政和五禮》、《新儀》等書,展示其演變過程。為使眉目清楚,徐氏用表陳述歷代喪期的變化,用圖說明喪服、喪具的遞變。古今論列喪禮之書,沒有超過此書的。
秦蕙田仿《讀禮通考》體例,著《五禮通考》二百六十二卷。秦氏有感于《讀禮通考》僅詳于喪禮一門,因而以《周禮·大宗伯》吉、兇、軍、賓、嘉五禮為目,網羅眾說,而成一帙。全書分為七十五類,內容除五禮之外,還涉及天文、算法、地理、樂律等方面,極為詳博,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江永《禮書綱目》八十五卷。江氏認為,朱熹所著《儀禮經傳通解》是未成之書,其后雖有黃榦、楊復二氏續修,但一書成于三人之手,難免小有出入,不能融會貫通,缺略之處也所在多有,故仍仿朱書體例,廣摭博討,使三代禮儀之綱目,條理洞悉,井然可觀。江氏深于《三禮》之學,功力深厚,故能融會鄭注,吸收新說,訂正朱說,闡發經義,而終朱熹未竟之緒。
黃以周著有《禮書通故》一百卷。此書會通《三禮》,分為四十九類,博采漢唐玉清說禮之書,折衷為說。其學雖以鄭玄為宗,而又拘泥于此,間有駁正鄭義之處。其內容及于古代禮制、田賦、樂律、刑法、名物、卜筮等。此書與秦蕙田《五禮通考》相比,博或不及,精則過之。末八卷為《儀節圖》、《名物圖》,考訂也精審。
凌廷堪《禮經釋例》十三卷,分通例、飲食之禮、賓客之禮、射例、變例、祭例、器服之例、雜例等八類。宮室之例,因李如圭《儀禮釋宮》已有之,故不重復。此書細心尋繹,歸納出通貫于禮經的大例、通例,頗有功于禮學研究,具有工具書的性質。
上一篇:金石學·近代考古學方法的引入,把金石學研究納入了考古學研究的軌道·“殷墟的科學發掘使卜辭研究進到斷代研究的一步”(郭沫若語)
下一篇:詩文評·名著簡介·《二十四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