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與北宋末期之戰一(1064~117年)
北宋治平元年至靖康二年(1064至1127年),西夏與北宋在東起麟州(今陜西神木西北),西到西寧(今屬青海)地域的多次作戰。西夏拱化二年(1064年)秋,夏毅宗諒祚發兵10萬,進攻涇原、環州(今甘肅環縣)等地,宋夏戰爭再次爆發。四年秋,諒祚親率大軍圍攻大順城(今甘肅華池西北)與柔遠寨(今甘肅華池)等地,宋軍堅壁清野,夜襲其營,諒祚中流矢退走。宋治平四年正月,神宗繼位,決意進攻西夏。熙寧四年(1071年)秋至七年,宋將王韶率軍西攻吐蕃諸部,連克熙、河、洮(今甘肅臨洮、臨夏西南、臨潭)等州,受撫羌族30萬帳,設熙河路,建立控扼西夏右廂區的基地。元豐四年(1081年)四月,宋乘西夏發生政變,集兵30萬攻夏。七月,命熙河路經制使李憲等統軍五路,分進合擊,會攻興慶(今寧夏銀川),另派董氈率吐蕃軍側擊西涼(今甘肅武威),牽制西夏。西夏軍堅壁清野,集中兵力退保興、靈二州。戰初,宋軍進展順利,攻占夏、銀、宥、蘭、韋(今寧夏同心東北)等州地,后因糧運不濟,未能會師。環州、涇原兩路軍圍攻靈州不克,西夏軍決黃河水淹宋營壘,宋軍亡散大半,被迫退兵。五年七月,宋于銀州東南橫山要沖筑永樂城,以控銀、夏、宥等州。九月,西夏為控扼橫山,集兵30萬攻破永樂城,宋軍將士和役夫死傷共計20余萬。七年正月,夏軍號80萬再攻蘭州,十日不下,糧盡而退。元祐四年(1089年),宋夏議和。紹圣三年(1096年),夏崇宗乾順因與宋劃界爭地未果,率軍攻宋鄜延路,連下數寨。宋命諸路于要地增置50多寨,加強防御,并攻克西夏洪(今陜西靖邊西南)、鹽、宥等州。元符元年(1098年),又于平夏城擊敗夏軍號40萬人的進攻,進取南牟會,建立西安州(今寧夏海原西北),收復會州,攻取吐蕃青唐(今青海西寧),進一步加強和鞏固邊防。西夏軍勢日衰,于次年數次遣使求和,宋夏恢復和好。宋政和四年(1114年)后十多年,雙方戰于臧底河城(今陜西志丹北)、蘭州、仁多泉城(今青海門源東南)等地,直至金滅北宋,宋夏戰爭結束。
上一篇:《西北冬季攻勢(1948年11月15~8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西安十里鋪之戰(1867年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