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謀善斷的司馬懿
司馬懿(公元179~251年),字仲達,三國時期河內郡溫縣(今屬河南)孝敬里人,是一位多謀略、善權斷的軍事家、政治家。
司馬懿出生于士族地主家庭,父祖在東漢時代都做過郡守。他自幼受著嚴格的家庭教育,加上個人聰明勤奮,青年時期就以博學多聞見稱,得到了“聰亮明允、剛斷英特”的美譽。東漢末建安年間,開始步入仕途,嶄露頭角。當時曹操擔任漢朝丞相,司馬懿先后擔任相府的文學掾和主簿。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 曹操被封為魏王,司馬懿轉任魏王太子曹丕的中庶子,深得曹丕器重,與陳群、吳質、朱鑠四人被稱作“太子四友”。后又任曹操的軍司馬,為曹操出謀劃策。曹丕稱帝,建立魏朝,司馬懿官至侍中、尚書右仆射。太和元年 (公元227年),司馬懿遷驃騎將軍,加督荊豫二州諸軍事,領兵屯宛(今河南南陽),鎮守南土。四年后又改任大將軍,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屯兵長安 (今陜西西安市),與蜀相諸葛亮周旋爭斗。青龍四年(公元236年)率軍遠征遼東,平定了公孫淵的反叛。齊王曹芳登極,司馬懿任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曹爽共執朝政。嘉平元年 (公元249年),他用計謀除去曹爽兄弟,遂獨攬曹魏朝權。三年后病死,時年73歲。葬于河陰 (今河南偃師市東) 首陽山。
建安年間,司馬懿作為丞相府掾屬,協助曹操處理軍務,“每與大謀,輒有奇策”,表現了非凡的智慧和才干。為了能長期在江淮間與孫吳的軍隊抗衡,他向曹操建議實行軍隊屯田,令士兵“且耕且守”,以解決軍糧問題。曹操采納了這項建議,讓士卒務農積谷,“國用豐贍”。建安二十四年,蜀將關羽圍攻襄樊,“威震華夏”。曹操打算將都城從許城(今河南許昌市東)遷到黃河以北地區,以避關羽兵鋒。司馬懿指出遷都多有不便。他分析了孫權和劉備因爭奪荊州而存在的矛盾,認為二者的關系是“外親內疏”。建議曹操利用矛盾,唆使孫權襲擊關羽后方,以解樊城之圍。曹操派使者到東吳,孫權果然派呂蒙襲破公安(今湖北公安縣西北),關羽被俘身死,漢沔地區轉危為安。不久,曹操病死,朝野危懼,司馬懿在洛陽主持喪事,有條不紊,內外肅然。
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司馬懿擔任撫軍將軍,錄尚書事,參與曹魏朝廷大政方針的決策和實行,深為曹丕信賴。曹丕先后兩次率軍征討東吳,都留司馬懿鎮守許都。于是司馬懿“內鎮百姓,外供軍資”,免除了曹丕的后顧之憂。曹丕病危,司馬懿又與曹真、陳群三人受顧命輔政。
魏明帝曹叡即位伊始,孫權領兵圍江夏(今湖北安陸縣西南),又派諸葛瑾、張霸進攻襄陽 (今湖北襄樊市南)。司馬懿督諸軍南討,大獲全勝。于是受命屯駐宛城(今河南南陽市),鎮守曹魏南土。新城(治今湖北房縣)太守孟達本是蜀漢降將,為人反復無常。又聯合東吳,結好蜀漢,欲起兵叛魏。司馬懿得到消息,擔心孟達立即起兵,措手不及,一方面派人送書信給孟達,曉示禍福,使孟達猶豫不決,遷延時日,一方面親率軍隊前往討伐,軍士倍道兼行,8天內趕到。阻擊吳、蜀接應孟達的軍隊,攻克上庸城(今湖北房縣),孟達被斬,俘獲一萬多人,叛亂得以平定。
太和五年,蜀漢丞相諸葛亮親率大軍北伐曹魏。魏朝廷委派司馬懿都督雍梁二州諸軍事,屯兵長安,統領諸將迎敵。司馬懿率領將士日夜兼程,到達漢陽 (今甘肅甘谷縣東)。諸葛亮領蜀兵后退,司馬懿縱兵追擊,俘斬萬計。青龍二年,諸葛亮又帶領10萬蜀兵北出斜谷,在郿縣 (今陜西眉縣東渭河北岸) 的渭水南原安營扎寨。司馬懿指揮將士渡過渭水,背水筑壘。派奇兵出蜀軍后方,小勝蜀軍。他以為蜀軍遠道而來,利在急戰,于是采取森嚴壁壘不與蜀軍交鋒的策略,靜觀其變。諸葛亮見多次挑戰,司馬懿仍不出,就送給他一套婦女衣飾,侮辱他像婦女一樣膽小,魏軍仍不應戰。不久,諸葛亮病死在五丈原,蜀軍退回。兵來將檔,水來土掩。司馬懿率軍長期與諸葛亮周旋,使蜀軍屢出而不能得手,保證了關隴地區的安全。
青龍四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反叛。景初二年 (公元238年),司馬懿奉命率領牛金、胡遵等將,提點步騎兵4萬,前往征討。公孫淵也帶士兵數萬人,在遼隧(今遼寧遼陽西) 阻擊魏軍。司馬懿采取聲東擊西的策略,作出向南進攻的姿態,吸引敵軍精銳向南轉移,暗中令士兵乘船北上,直取公孫淵的巢穴襄平 (今遼寧遼陽市)。公孫淵派兵邀擊,司馬懿縱兵迎敵,三戰皆捷,于是包圍襄平。公孫淵領兵突圍,兵敗被斬,魏兵班師還京。
正始二年 (公元241年),東吳兵分三路攻魏,全琮領兵攻打芍陂 (在今安徽壽縣南),朱然、孫倫率軍包圍樊城,諸葛瑾擁眾進犯柤中 (今湖北南漳、宜城蠻河流域一帶)。六月,司馬懿督諸軍南征。到達樊城后,派輕騎挑戰,朱然按兵不動。司馬懿遂下令簡拔精銳,申明號令,擺出不攻破敵軍決不罷休的架勢。吳軍在夜幕下逃遁,司馬懿下令追擊,斬獲一萬多人。此后吳將諸葛恪屯皖,為邊鄙禍患。司馬懿又督諸軍進擊,到達舒城(今安徽廬江縣西南),諸葛恪焚燒積聚棄城逃遁,淮南得以安定。
司馬懿無論鎮守一方,或者擔任朝官,都注意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生產,關心百姓生活。他在鎮守宛城時,下令“勸農桑,禁浮費”,使南土民眾悅附。回京后,又奏請明帝停修宮室,以節用務農。他在鎮守長安時,組織百姓穿成國渠,筑臨晉陂,使數千頃農田得到灌溉,結果糧食增收,國用充實。正始三年,他又啟奏朝廷,穿廣漕渠,引黃河水入汴,灌溉東南諸陂,在淮北廣開屯田。又開淮陽、百尺二渠,在潁水兩岸修諸陂,開渠三百余里,兩萬頃良田得到灌溉。形成了淮北倉庾相望,從壽陽到洛陽農官屯兵連屬的繁榮景象。
司馬懿的確是一個很有才干和謀略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早年“每與大謀,多出奇策”,以后長期領兵征戰,平定了孟達、公孫淵的反叛,又多次擊退吳主孫權和蜀相諸葛亮的進攻,保證了曹魏邊地的安全。他為曹魏政權立下了巨大功勛,他采取的興修水利、廣開屯田、減輕百姓負擔的措施有利于社會的安定、經濟的恢復,是值得人們永遠稱頌的。
上一篇: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
下一篇:大順謀士牛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