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諧隱
古代文體名。詼諧性散文,以隱喻、調謔或噱笑為特征,亦稱俳諧文。如《雞九錫文》、《驢山公九錫文》等(見《隋書·經籍志》)。宋葉夢得《避暑錄話》:“韓退之作《毛穎傳》,此本南朝俳諧文《驢九錫》、《雞九錫》之類而小變耳。俳諧文雖出于戲,實以譏切當世封爵之溢。”劉勰《文心雕龍·諧隱》篇說:“諧之‘言’‘皆’也,辭淺會俗,皆悅笑也。昔齊威酣樂,而淳于說甘酒,楚襄讌集,而宋玉賦《好色》;意在微諷,有足觀者。及優旃之諷漆城,優孟之諫葬馬,并譎辭飾說,抑止昏暴。是以子長編史,列傳滑稽,以其辭雖傾回,意歸義正也。”可見劉勰認為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與《史記·滑稽列傳》中淳于髡、優旃、優孟等人以諧謔規勸君王的言論,均屬于諧隱文字。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法制文化·謀叛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趙州安濟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