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學派創始人墨翟
墨翟 (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戰國時期魯陽 (今河南魯山縣趙村鄉上湯村)人,一說宋(今河南商丘) 人。是春秋戰國之際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人們尊稱他為墨子。
墨子出身于平民家庭,自稱為賤人。自幼參加勞動,精于木工,學得一手好手藝,成為一位與魯班齊名的工匠。下層的艱苦生活,培養了他吃苦耐勞,艱苦樸素的優良品德。后又刻苦學習文化,“學儒者之業,愛孔子之術”,精通六藝。他向周王朝禮官學習過周禮,又喜讀史書,瀏覽了周、燕、宋、齊等國的歷史書 《春秋》,掌握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他以大禹為楷模,形成了自己的救世理論體系,創立了與儒家對立的墨學。
墨子曾在宋昭公時,做過大夫。楚惠王時,積極準備對宋國發動戰爭。適應這一需要,公輸班制作云梯。一場大規模的戰爭即將爆發。在此關鍵時刻,墨子作為宋使臣到楚國去進行外交活動。他到楚國都城郢 (今湖北江陵北),會見了楚王和公輸班。向楚王陳述了對宋戰爭不仁、不義和不利的三大危害,并提出與公輸班比試攻守之戰術,連續比試了九個回合,取得了最終的勝利,顯示了宋國在軍事技術上優于楚國的實力,從而使楚王改變了原來攻打宋國的主張,使兩國人民避免了一場戰爭的浩劫。楚惠王五十年 (公元前439年),墨子再次來到楚國都城郢,向楚王進獻了自己著作,申明了自己的主張。楚王表示愿意接受他在楚國做官,但對他的政治主張不感興趣,墨子離開了楚國。
墨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是社會制度大變革的時代。貴賤貧富尖銳對立,王公貴族過著窮奢極欲的腐朽生活,廣大勞動者處于水深火熱之中,頻繁持久的大國爭霸戰爭,又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面對這一現實,他對王公貴族表示深惡痛絕,對廣大勞動者表示極大的同情,進而形成了以 “尚賢”、“尚同”、“兼愛” 和“非攻” 為基本內容的政治主張。
所謂尚賢,就是說要想治理好國家,就必須親近士人和愛護士人,選拔和使用賢能的人。這是治國之本。墨子說: “國有賢良之士眾,則國家之治厚。賢良之士寡,則國家之治薄。”在如何對待賢能之士上,他提出的做法是: “富之,貴之,敬之,譽之”。富之,就是要給予優厚的物質待遇; 貴之,就是要把賢良之士當作寶貴財富; 敬之,就是要尊重賢良之士; 譽之,就是要給予賢良之士一定的榮譽。為了打破當時等級制度的束縛,他提出打破等級制度的界限,廣選賢能,即使在農、工與商人中真正有才能的人也可選拔出來做官。主張廢除貴族們的世卿世祿制,提出: “官無常貴,民無終賤; 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尚同”,就是主張統一思想。墨子認為這是為政之本。尚同就是要用一個統一的義去統一人們的思想,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義作為準繩,各自都有自己的義,都按照自己的義去行事,“一人則一義”,“十人則十義”,那就必然各行其事,出現相互爭奪、相互攻殺。作為一國之主的國王,要以為萬民興利除害為己任。
兼愛,就是相親相愛,相互幫助。墨子認為兼愛是國家取得大治的基本保證。他說: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并且強調建立相親相愛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提倡人人相愛相利,只有愛他人,他人才會愛自己; 只有利于他人,他人才會利于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饑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的目的。
非攻,就是各國之間和平共處,反對大國的掠奪戰爭。提倡受到侵略的國家,要加強守御,抗暴圖存。墨子是這一主張的倡導者,又是這一主張的積極實施者,他曾勸阻項子牛伐魯,勸阻魯陽文君伐鄭,勸阻楚惠王對宋國的戰爭。
在當時“百家爭鳴”的年代里,墨子首先提出了判斷真理和是非的三條標準,即本、原、用三表法。本是考察過去的歷史經驗,原是考察百姓的見聞,用是考察政令的實施效果。這是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經驗論。這在當時條件下,也是很可貴的。
為了宣傳和實踐上述的主張,墨子曾先后到過魯國、宋國、齊國、衛國和楚國等地,向當時的國君如楚惠王、魯陽之君、齊太王田和等上層人物宣傳了自己的主張,也廣泛接觸了一些下層人物,包括農民、手工業者、商人等,使他對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心理、思想和要求有著直接的了解。這不僅對于他的思想、主張的形成有著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促使他為實踐自己的主張而努力奔走。
墨子還十分重視人才的培養教育。在教育中,他倡導舍己救人,見義勇為,吃苦耐勞,強不執弱,富不侮貧的精神。相傳孔子有得意弟子70名,而墨子則有得意弟子180人。說明墨子培養出來的學生弟子人數是相當多的,也就是說他也是有突出貢獻的一位教育家。
墨子又是當時一位著名的發明家。據記載,他設計制造的一種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天不落下來。這在世界飛行發展史上實為一大創舉。他對物理學也頗有研究,提出物體運動的原因是由于力的作用。并且論述了影的定義,光與影的關系,光直線行進的性質,以及小孔成像的原理,還論述了凹面鏡、凸面鏡中物與像的關系;在幾何學方面,對于端(點)、尺(線)、區(面)的定義以及三者之間的關系也作了簡明的論述,反映了當時我國在物理學和數學上的成就。
墨子是春秋戰國之際一位政治活動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墨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張,是當時盛行的顯學。他被中外學者稱為“東方的德謨克利特”、“科學之圣”。《墨子》一書雖然是后人整理編定的,可也記錄了墨子在學術發展史上的足跡,反映了春秋戰國之際的中原地區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百科知識全書。
上一篇:唐初名臣長孫無忌
下一篇:多謀善斷的司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