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武漢失守
太平天國西征軍自1854年2月第三次攻占漢口、漢陽后,又于6月26日攻克武昌,并由韋以德、石鳳魁和黃再興率軍約2萬人防守,在武昌城外圍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同時也加固了漢陽的防御工事。曾國藩為首的湘軍,自太平軍撤離城陵磯后,水陸并進,于9月至10月初全部抵近武漢。10月12日,湘軍開始向武漢發(fā)起總攻。當日,曾國藩督水陸兩軍自金口沿長江三路齊下:李孟群等率水師為中路,其前隊闖過鹽關(guān),直抵鸚鵡洲,出現(xiàn)于太平軍水師之后;當鹽關(guān)太平軍戰(zhàn)船回援鸚鵡洲時,湘軍水師后隊又至,對太平軍水師實行前后夾擊,燒毀太平軍水師戰(zhàn)船300多只。羅澤南部合荊州派來的李光榮部川勇共4000人為右路,進攻花園。他們分路撲向太平軍營壘,縱火焚燒,太平軍不支敗退。魁玉等率的荊州清軍為左路,進攻漢陽蝦蟆磯,沖進土城,并破鸚鵡洲太平軍營壘。塔齊布部湘軍也于同日進扼武昌城東的洪山。13日,湘軍水師直下武昌塘角等地,又燒毀300多只太平軍戰(zhàn)船。羅澤南等部破武昌鲇魚套附近6座太平軍營壘。魁玉、楊昌泗部在漢陽外圍擊毀太平軍晴川閣木柵及大別山(龜山)木壘,至此武漢江面無太平軍船只,城外無太平軍營壘,武漢三鎮(zhèn)完全處于湘軍的直接威脅之下。太平軍匆忙決定放棄武漢,于14日晨開始撤離。在撤退過程中,太平軍又損失千余人和千余條戰(zhàn)船。
武漢的失守,一方面是由于太平軍在城陵磯阻擊湘軍時,武漢方面的太平軍一再派出援軍,損失不少精銳,使防守武昌、漢陽的兵力逐漸減少。當時不應(yīng)一再派出援軍,而使武漢的防衛(wèi)受到削弱。因為武漢地處天京上游,南控湘贛,北扼荊襄,具有極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一旦失守,將嚴重影響太平軍的整個戰(zhàn)局,因此,應(yīng)保證足夠的兵力加以固守。另一方面,在曾天養(yǎng)陣亡后,守衛(wèi)武漢的太平軍缺乏精干的統(tǒng)帥,石達開一直遠離武漢前線,鞭長莫及,不能直接進行有效的指揮。還有,西征太平軍自湖南敗退后,士氣大挫,一時失去了與湘軍作戰(zhàn)的信心,再加上失去了江面的主動權(quán),因而使武漢的失守無法避免。
上一篇:太平軍廬州被圍
下一篇:太平軍永安休整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