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古東山頭 濊人第二村
學古村,西距烏拉街鎮4公里。學古東山頭遺址,位于村河南近東的山頂端邊緣處,山下是吉(林)哈(爾濱)線鐵路夾角拐彎地帶,路基下邊就是向北折的張老河。東山海拔170米,高出河面30米,發現和破壞時間與前阿拉南山遺址相同,都是民國二十七年(1938)這一年。站在山頭上,整個烏拉街盡收眼底。
1973年10月間,由劉振華、董學增、尹郁山三人組成省、市、縣聯合工作組,首次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清理試掘,共出土文物60件。
1976年9月間,由董學增、陳家槐、尹郁山三人組成市、縣聯合工作組,再次對該遺址進行搶救性清理試掘,共出土文物106件。事后,在國家權威性《考古》雜志1981年第6期上發表了學術簡報,隨即引起了國內學術界極大關注。
學古東山頭遺址文化內涵有兩種:其中,第一期(下層)文化是個屯落址,文化主人是濊(東濊)人。第二期(上層)文化也是個屯落址,文化主人卻是夫余國夫余人了!
在濊人生活過的文化層中,發現了半地穴式房屋址,有邊墻和門道,室內還有灰坑和儲存東西的窖穴。出土的完整與不完整的遺物有:石刀、石斧、石鐮、陶鼎、陶鬲、陶豆、陶罐、陶壺、陶盆、陶缽、陶盤和陶網墜。其中,陶盆呈小舟狀,堪稱極品。以物為證,人們依舊過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半原始采集、漁撈、狩獵生計。唯獨不見鐵器。
在夫余人生活過的文化層中,出土文物25件,其中鐵器13件,陶器12件。鐵器:矛、錐、鑿、鐮和钁。陶器:豆、缽、碟、盆、罐和甕。其中鐵矛的出土,證明屯落中有首領。
根據對器物譜系的研究分析,這里的文化略晚于前阿拉南山遺址,相比之下,又早于楊屯大海猛遺址同期同類型文化,可證這支人群是從前阿拉南山由北向南逐遷而來的。
鐵器的出土,標志著濊人進步了,生產力發展了。說明約在公元前110年稍前的西漢(公元前206年至公元8年)之初,由于司馬遷改“濊”為“夫余”的原因,濊人已稱作夫余國夫余人了!因為該遺址上下兩層文化完完全全形成了疊壓狀態,所以證明是前后沿用,出自同一支人群所為。
上一篇:大鄭康屯磚廠 濊人夫余人村-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學古河南墓 夫余武官墳-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