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文化·八閩科技·造紙與雕版印刷
福建多山,竹林茂盛,竹紙生產資源豐富。從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十八《服器部·紙》引北宋蘇易簡《文房四譜·紙譜》曰“閩人以嫩竹”造紙可以斷定,至遲到了宋初,閩人已廣泛用嫩竹造紙了。
從明代開始,福建的竹紙生產在全國占有突出的地位。如宋應星《天工開物》所說:“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專其盛?!泵髦泻笃?,福建竹紙的質量有很大提高,“其厚不異于常,而其堅數倍于昔?!薄爸抵奔攘?,而卷軸輕省,海內利之”(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卷四)。
清代福建各地生產不同的紙類,多得不可勝數。其中汀洲玉扣、毛邊紙,連城的連史紙,建陽扣,將樂的切邊和鼓連,永安的西莊扣,崇安的賽連紙等,均為名紙。尤其是汀州玉扣,質料優良,潔白柔韌,技術精細,工藝嚴格,馳名中外。
從《天祿琳瑯書目續編》和《書林清話》所載:“蓋建安自唐為書肆所萃”可知,福建雕版印刷當始于唐代。五代時,閩王曾為徐寅刊印過詩文集。自宋代開始,福建成為全國三大雕版印刷業中心,其中以蜀刻最早,浙刻最精,閩刻最多。歷元迄明,福建的刻書一直保持著“其多閩為最”的特點。
福建雕版印刷之盛,當首推建陽坊刻。宋代建陽的麻沙和崇化,書坊林立,號為“圖書之府”;所刻之書,世稱“建本”。書林望族,以余、劉二氏為最。他們子承父業,世代刻書,連綿相沿數百年,規模之大,傳世刻本之多,世所罕見。明代中后期,建陽仍是福建雕版印刷的中心之一,“書坊書籍比屋為之,天下諸商皆集”;“天下科舉之書,盡出建寧書坊”。明末清初,福建烽火不斷,建陽書坊遭到致命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建陽雕版印刷除了上述時間長、銷量大之外,刻書的內容也十分廣泛。既有文人學子所需的經史子集,也有專門的科舉用書、狀元策、童蒙讀物,還有供市民百姓日常應用的農桑醫算、類書便覽等。尤其是明代“俗文學”興起后,各種戲曲、傳奇、話本等市民文學作品,更成了坊刻的主要內容。歷史上有不少建本由于紙墨俱劣,字跡模糊,??辈痪?,甚至有意作偽,因而遭到不少學者的詬病,認為天下印書,建本最下。但如對建本做一客觀全面考察,刊印精美者亦不在少數。如南宋余仁仲的《周禮》、劉麟的《元氏長慶集》、元代勤有堂的《古列女傳》等,都是眾口稱譽的善本。
上一篇:江西文化·得天獨厚,占盡風流—江西書院文化·走向衰落的江西書院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攬勝·避暑療養勝地雞公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