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杰出的佛學家和翻譯家玄奘
玄奘 (公元600~664年),是唐代著名的高僧,我國杰出的佛學理論家和翻譯家,也是享有世界聲譽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大師。他為促進中印古代文化交流貢獻了畢生精力,被世人譽為中印友好的象征。
玄奘本姓陳,名奘。唐代洛州緱氏縣 (今河南偃師市緱氏鄉陳河村)人。他是唐代著名的僧人,又是精通佛學經、律、論的三藏大法師,所以人們又稱他為唐僧、唐三藏。曾祖陳欽,后魏上黨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曾做過江陵縣令,精儒術,好佛學,于陳奘10歲時謝世。他的二哥陳素,早年出家于洛陽凈土寺。在家庭和社會的影響下,陳奘自幼就喜愛佛學,13歲獲準進入洛陽凈土寺為僧,法名玄奘。
玄奘天資聰明,出家后,專志佛學。在唐朝開國之初,他同哥哥一道曾到四川成都學習佛學。21歲便取得了佛教最高戒律具足戒的稱號。后來,又游歷各地,拜訪名師,北上趙州 (今河北趙縣)從道深法師學《成實論》,又至相州 (今河南安陽) 向慧心法師學習 《雜心》,入長安 (今陜西西安) 從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通過用心鉆研和思考,發現佛經中的許多疑義,并使他產生了要弄清這些問題的決心。恰在這時,天竺 (今印度) 那爛陀寺戒賢法師的弟子波羅米多羅在長安進行訪問。他從波羅米多羅那里得知戒賢法師精通佛學,進而產生了想到天竺學習佛學的念頭。他將自己的想法,奏請朝廷,未能得到允準。
貞觀三年 (公元629年),長安發生饑荒,皇帝令百姓自行求生,玄奘趁此機會,便混入難民的人群出了玉門,踏上了前往天竺的行程。行至涼州 (今甘肅武威),不幸被官府發現,令其返回。多虧得到當地佛教領袖慧威的支持,才得以繼續西行。出瓜州,過玉門,歷盡艱險,以長達4年時間展轉到達印度當時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 (今印度伽雅城西北)。
那爛陀寺在中印度摩揭陀國,是佛祖釋加牟尼成道所在地,也是當時天竺最大最為有名的最高學府和佛學研究中心。他來到的當天,受到寺里住持戒賢法師的熱烈歡迎。玄奘答禮致謝,并拜戒賢住持為師。他在這里主要學習佛教的大乘說,兼學婆羅門經和梵語。經過5年的刻苦習學,他在佛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當時在那爛陀寺戒賢法師全部精通經綸外,能夠精通20部經綸的有1000人,精通30部經綸的有500人,精通50部經綸的只有9人,玄奘為第十名。
然而,學海無涯。玄奘不以自己已有的成績為滿足。為了深得佛學的精髓,他辭別了戒賢法師,到印度各地佛教名僧所在地進行考察。當時印度分為東西南北中五部,小國林立。他來到印度阿薩密邦,南到羅毗荼 (今印度買索爾邦班加羅爾一帶),西到郎揭羅 (今巴基斯坦俾路支省東南一帶),向當地名僧求教,并且廣泛收集有關資料,博取眾家之長,從而進一步擴大了眼界,豐富了知識。
貞觀十五年,玄奘結束游學,重返那爛陀寺。戒賢法師讓他主持講學。就在這時,印度一位名叫般若毯多的僧人著文對那爛陀派的佛學理論思想提出了疑義。并聲稱他的主張是任何人也不能駁倒一個字的。面對佛學上的這一重大爭論,烏萇王朝國王戒日王決定在曲女城(今印度邦卞那吉城)舉行佛學辯論大會。參加這次大會有當時印度各國著名的高僧和學者3000余人,印度18國的國王,也都應邀參加了這次大會。在這次大會上,玄奘用梵文宣讀了兩篇論文,申明了大乘教的教義,對般若毯多的論點進行批駁。大會進行了18天,沒有一人對于他的觀點提出不同的疑義,各派僧侶都為他的高深學問所折服。辯論大會結束時,戒日王請他坐大象由貴臣陪同游行,并且贈給他金錢1萬,銀錢3萬,上等僧衣100件。各國國王也紛紛向他贈送禮品。他都一一謝絕了。這一年,他42歲。
曲女城大會后,玄奘想告辭歸國。鑒于戒日王的誠心挽留,鳩摩蜀王也竭力挽留,并且許諾: 只要答應留下,愿為他建造100所寺院。他答應了戒日王的請求,在參加了無遮大會之后,還是堅持要返回唐朝。戒日王看到實難勸留,才答應讓他回國,并以重禮作為酬謝。他謝絕了戒日王等贈送的重金,于貞觀十七年,告別了天竺,帶著657部佛經,踏上了返回祖國的路途。在過印度河時,突然遇到大風,險些喪生。隨身攜帶的50部經本和棉花種子被大水沖走。
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了京城長安。這年二月,唐太宗在洛陽行宮召見了他。第二天,又接見于儀鸞殿,慰勞備至。太宗細察玄奘有宰輔之才,且為中國和西域、印度各國人民所愛戴,故再勸他還俗,襄理政務。他一心從事譯經事業,以報國恩,并要求唐太宗給以物質上的幫助和支持。唐太宗全都答應了。
玄奘自洛陽還歸長安,住在長安弘福寺和慈恩寺,以飽滿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開始投入了新的翻譯佛經工作。他不僅嚴密組織翻譯機構,廣選各方大德襄助,而且以其忘我工作態度影響全體工作人員。《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說玄奘: “自此以后,專務翻譯,無棄寸陰。每日自立程課。若晝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續之。過乙之后,方乃停筆,攝經已,復禮佛行道,至三更暫眠,五更復。讀誦起梵本,朱點次第,擬明旦所翻。”在他的帶動下,花了19年時間,譯出佛經《大般若經》、《大毗婆沙》、《瑜伽師地論》等75部,1331卷,1300多萬字。并將印度馬鳴所著的《大乘起信論》,由漢文譯成焚文。在翻譯中,他提出“既經求真,又須喻俗” 的原則,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既忠于原文,又通俗易懂,能為廣大民眾所接受。這在我國翻譯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在此期間,他還遵照唐太宗的指示,將我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名著老子《道德經》,譯成梵文,使這部著作得以在天竺廣泛傳播。
玄奘還勤于著述。他用梵文寫成的《會宗論》 (一名 《會中論》)、《破惡見論》 (一名 《制惡見論》) 以及《三身論》,都已失傳。用漢文寫成的《大唐西域記》,成書于貞觀二十年。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辨機筆錄。書中以行程為經,地理為緯,記述了他親自經歷110個國家和所聞28國的山川形勢、地理位置、歷史沿革、風土人情、文字、貨幣、宗教信仰和氣候物產等,為研究印度歷史、哲學史、宗教史、文學史提供了翔實的資料。近百年來,已被譯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和日文,為世界所矚目。
玄奘是唐代著名的探險家、佛學家、思想家和翻譯家。他為促進中印文化交流貢獻了畢生精力,并且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他不為舊的思想傳統所束縛,為尋求真理而孜孜不倦,他在世界學術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偉績,而那種實事求是、銳于進取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后世的人們。他去世后,唐太宗沉痛地說:“朕失國寶矣。”及下葬時,長安城內百余萬人為他送葬。原葬于西安東郊白鹿原上,高宗總章二年 (公元669年)遷葬于西安市南興教寺內,并建玄奘法師舍利塔紀念。
上一篇:唐代史學家李延壽
下一篇:唐初名臣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