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敵情失廈門
1841年4月30日,英國內閣會議決定召回義律,改派樸鼎查為全權代表,主持和擴大侵華戰爭。而清廷在英軍退出虎門后,誤認為中英之間的戰爭已經結束,于7月28日通諭沿海將軍督撫,酌量裁撤各省調防官兵。8月21 日,樸鼎查會同英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臥烏古,率軍艦10艘、輪船4艘、運輸船4艘、裝載2500余名陸軍,駛離香港,開始進行第2次北犯。25日晚,英艦隊自廣東駛抵廈門南面的青嶼附近碇泊集結,隨即給福建水師提督竇振彪發出限期獻出廈門城的最后通牒。而這時竇振彪正率水師出巡外洋,閩浙總督顏伯燾便督同道員劉耀椿,傳令清軍據守各要隘,準備抗擊英軍。此時整個廈門地區共安設大小火炮279門,有水陸防兵2800名,并有近萬名水勇、鄉勇可資調遣。26日晨,英軍先以數艘火輪對鼓浪嶼和廈門實施火力偵察,然后,其大隊兵船闖入。白石頭、鼓浪嶼、嶼仔尾等清炮臺守軍,以猛烈炮火三面環擊。英軍采取各個擊破的方法,集中七八艘艦船的二三百門火炮對各炮臺逐一猛轟。下午1時,三艘英艦對鼓浪嶼和廈門沿岸各炮臺繼續進行炮擊之后,一部英軍乘舢板首先在鼓浪嶼登陸。清守軍稍事抵抗,即行潰散,鼓浪嶼遂于下午3時落入敵手。與此同時,另有幾艘英艦進攻廈門以東各炮臺,清守軍堅決抵抗,以傷亡數百名守兵的代價,幾次擊退登陸的英軍。下午4時左右,白石頭及其以西各炮臺被英艦炮火擊毀。英軍由此登陸。在此之后,英艦延伸火力,炮擊廈門城。守城清軍向虎山退卻。至傍晚,廈門被英軍占領。
清軍廈門之敗,并非由于防御工事不堅。自1840年7月英軍第一次侵擾廈門以后,經過一年多的努力,使廈門防御工事有了明顯的加強和改進:東面的白石頭至沙坡尾一帶,改沙囊為石壁,高1丈,厚8尺;其它濱海之處,也增加了炮位和兵力;新添了少數8000至1萬斤的大口徑火炮。但是,由于對敵情缺乏了解和正確判斷,在英國擴大侵略戰爭之時,清廷卻下令裁撤各省調防官兵;當英艦進犯時,水師提督卻正率隊出巡外海,使防御兵力減弱,再加上缺乏縱深設防等因素,使廈門被英軍輕易攻占。
上一篇:不應丟棄的音樂美
下一篇:不辨密碼真假·稀里糊涂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