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文化·別具一格的節日娛樂活動·賽馬與叼羊
新疆的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和維吾爾等民族都喜愛賽馬。每逢秋高氣爽馬肥之時,節日喜慶期間,人們都要舉行這一傳統的活動。哈薩克草原上的賽馬尤為壯觀,令人嘆為觀止。
在元、明、清的史料中,多處記載賽馬和兵役制相結合,成為當時國家的一項制度。那時的賽馬運動還是王族、顯貴們的重要娛樂項目之一。據說,現在鞏乃斯草原上的城鎮,大多是昔日賽馬的場地。
賽馬可以分為賽走馬和賽奔馬兩類。賽走馬,要求騎手有高超的騎術,能夠把馬壓住,既要使馬走得穩、健美,又不能讓馬跑起來。群馬疾走,奮力爭先。賽奔馬,參加賽馬的騎手大都是十二至十三歲的男孩,賽程一般長達二十至三十公里。通常所說的賽馬,是指賽奔馬。舉行賽馬會,一般要提前公布比賽時間和地點,參加比賽的馬匹要在兩三個月之前進行特別訓練。哈薩克族中有專門相馬和訓馬的人,他們挑選訓練最好的賽馬參加比賽。
舉行賽馬會那天,身著盛裝的牧民們從四面八方涌向賽場。比賽開始時,只見少年騎手揚鞭催馬,風馳電掣般地爭奪第一名。賽場四周的觀眾,歡呼雀躍,喝彩聲和“冬不拉”急驟的琴聲混成一片,氣氛十分熱烈。第一匹到達終點的馬,被譽為“拜益阿特”(最好的馬),優秀騎手也受到獎賞。近年來,賽馬又增添了許多新項目,如:障礙賽馬,越野賽馬,馬球、馬上射擊、馬上劈刺,盛裝舞步馬,以及馬車駕馭賽等。另外,還按騎手年齡、性別分為兒童賽、男子賽、女子賽等。
叼羊是新疆各兄弟民族普遍都喜愛的傳統活動,特別是哈薩克、柯爾克孜、蒙古、塔吉克族牧民們,更為擅長這種對抗性強、爭奪激烈的馬上運動。它一般在節日和喜慶日集會進行,也有在高齡老人逝世周年的紀念日舉行。
叼羊時所用的羊,由喜慶操辦人準備,所叼的羊,一定要是兩歲左右的山羊,也有用羊皮代替的。比賽開始時,先出場者把割去頭和蹄扎緊食道的山羊夾在腳和膝之間,兩手抓住羊的后腿壓在馬鞍上。對方沖過來,抓住羊的兩只前腿用力拽拉。誰的力量大,羊就在誰手中。經過幾次對叼之后,出場的騎手越來越多。大家躍馬揚鞭,像虎撲食,像雷鳴電閃一般地向羊只沖去。一匹匹駿馬仿佛成了離弦的箭,一個個馬頭攪做一團,一雙雙手伸向羊只,實在激動人心。最后誰把羊抱到手,策馬飛馳,遙遙領先,其他選手無法追上時,他就算獲勝。獲勝者一般將叼到的羊送到一位最受人尊敬的人家里。
昭蘇草原上牧民的叼羊活動,把傳統的馬上運動和現代體育競賽形式巧妙地結合起來。騎手分為兩隊,每隊五騎,像籃、排球比賽一樣,把所叼的羊如球一樣在馬背上傳來傳去。直到羊被其中一個隊的騎手穩穩抓住,閃電般扔到規定區域,這隊就得一分。這種“叼羊”形式是當地牧民的新創造,非常別致。
歷來,哈薩克牧民把叼羊看成是一種祈求幸福的儀式,叼羊得勝者把羊丟在誰家門口,就表示給誰家帶來了幸福。這家人家要給得勝者和他的馬披紅戴花,并在當晚把這只叼來的羊煮熟,請大家吃,讓大家在家里通宵玩樂。誰吃了這只羊的肉,也被認為會交好運,能除疼痛。所以,哈薩克族人極其看重“叼羊”這一活動。
上一篇:臺灣文化·臺灣土著民族及其民情風俗·賽夏人的“矮人祭”
下一篇:東北文化·東北民族的風俗習慣·赫哲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