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文學自身的出路
電影文學屬文學的一個大類別,是電影藝術的文學部分,通稱電影文學劇本。它提供人物、情節、語言、結構、主題,是導演為攝制電影而編寫“分鏡頭劇本”的基礎和依據。電影文學創作的繁榮與否,顯然對電影藝術至關重要。
展望我國的電影文學創作,卻存在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大大落后于廣大觀眾對電影藝術的需求。從創作隊伍而論,電影文學創作隊伍的人數大大少于小說創作的作家隊伍。電影文學創作有自己獨特的規律性和苛刻的要求。它要求作者既具備文學的深厚素養,又要熟知電影藝術的特性和規律。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又要求作者能迅速跟上隨之而來的思想觀念、社會人際關系以及審美情趣的劇烈變化。新一代的創作人員還沒有來得及成長起來,而老一代的創作人員在巨大的變動中,一部分人又難以跟上變化的速度。目前創作的作品有些對生活顯得冷漠,反映出作者與生活之間的隔閡與距離。創作隊伍的短缺直接影響著電影文學創作的繁榮。從創作園地而論,刊登小說的報刊、雜志近年來多如雨后春筍,不但全國性的大型刊物有幾十種之多,各省還都有數種、數十種文學刊物。而可供電影文學發表的陣地只有屈指可數的幾種。從已經發表出來的電影文學劇本來看,極少數的被采用并拍攝成了電影,也產生了一定的良好的社會效應,這是幸運的作品。還有一部分拍攝成電影后由于多種原因影響不大,未能給銀幕帶來什么光彩。更有相當一部分劇本,由于電影生產的體制等問題,好容易寫成了,發表了出來,卻久久無人問津,無法轉變為可視的電影,實際上喪失了電影文學本身的價值。這當然反過來進一步挫傷了電影劇本創作的積極性。
現在拍攝的電影,有相當一部分是由已經在社會上產生了轟動效應的優秀小說改編而成的,《人到中年》、《芙蓉鎮》、《老井》、《紅高梁》、《黑炮事件》等等。還有是由近現代小說中有特色、有影響的小說改編的,如《傷逝》、《子夜》、《雷雨》、《茶館》、《春桃》等等。改編,歷來是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方式。處理得好,在小說和電影這兩種藝術領域中都能創造出征服人心的藝術美來。但是,電影文學畢竟不能依賴改編小說而生存,它自身必須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必須研究電影文學的特殊創作規律,必須改進劇本創作與拍攝生產脫節的弊病,必須在藝術追求與大眾趣味、票房價值之間尋找結合點。電影文學自身的出路何在,這是所有的電影工作者都該積極思考的問題。
上一篇:獨裁的古儒
下一篇:瘋漢與文字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