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醫藥文化·十劑
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類藥物和方劑的總稱。《本草綱目》記載:“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種,是藥之大體也。”中醫認為,宣劑,“宣者布也,散也,……如承流宣化之意”。認為香附、撫芎、山梔、青黛、蒼術、白芷、南星、桔皮、桃仁、紅花、山楂、神曲等,為宣化行散之劑。通劑,“味薄者通,故淡味之藥謂之通劑”。認為木通、豬苓、防己等,泄滯通利之劑。補劑,認為生姜、炒鹽、甘草、五味子、黃藥,是五臟之補劑;茯神、生地黃、芎、當歸皆氣血之補劑。泄劑,“去閉當作去實,經云,實者泄之,五臟五味皆有泄”。認為芍藥、甘草、黃連、石膏、澤瀉等,可泄五臟之閉。輕劑,“輕可去實”,“黃麻、葛根皆輕劑也”。重劑,“重可去性”。認為“鐵粉、雄黃、硃砂、紫石、沉香等,皆重劑。滑劑,澀則氣著,必滑劑以利之”。認為“冬葵子,榆白皮之屬是也。”澀劑,認為“澀可去脫,牡蠣、龍骨之屬是也”。燥劑,認為“燥可去濕,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濕劑,認為“濕可去枯,白石英、紫石英之屬是也”。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科技文化·北京古觀象臺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古格王國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