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重珍
蔣重珍,字良貴,無錫(今屬江蘇)人,宋寧宗嘉定十六年(1223)狀元。
中狀元之后,蔣重珍簽判建康軍。不久,即因母親謝世,回家服喪。之后改為簽判昭慶軍。在任內,因公事和同僚產生不同意見,蔣重珍以此為借口,回家祭奠母親亡靈。隨后改簽判奉國軍。
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 蔣重珍奉召入京言事, 他以“自天子至于庶人所當先知者本心外物二者界限”為題上言,提出如下意見: 分清了本心和外物的界限,就會清楚有治世和亂世之別,知道百姓有苦難、幸福之分; 要使國泰民安,達到天下大治、百姓幸福,就應該遵守祖制,勿從百姓那里榨取太多。這些治世主張,表明了他惜民、愛民的思想。這次入對之后,他升遷為秘書省正字。
蔣重珍多次上疏,切中時弊,得罪了專權的史彌遠丞相,被趕出京師,到鎮江(府治丹徒,今江蘇鎮江)做通判,蔣重珍堅辭不就。就在這時,京城起火,太廟、三省、六部、御史臺、秘書省等衙門被燒,而惟史彌遠的相府因殿前副都指揮使馮帶人保護而安然無恙。蔣重珍借此事上疏指斥時政,他說: 臣不久以前上疏談本心外物界限之說,是想讓陛下(宋理宗)親攬大權,而不是推托于人。倘若以個人富貴私事為中心處世,一言一行,不忘私利,那就是以天下生靈、社稷宗廟之事為輕,不顧國事和百姓。這種做法不只上負天命,就連祖宗、朝臣對陛下的期望也難以實現了。現今陛下臨御8年,沒聽說有什么大作為。相反,諸如選人用官、政事興廢,人人都說是丞相的意圖。陛下為天之子、為人之主,怎么可以讓百姓、朝臣只知道宰相而不知道陛下呢?這次,上天之所以焚宗廟、燒都城,大概就是因為此事。尤其令人痛心的是,在這次大火中,宰相的廣袤華屋保存得十分完好,這是因為人們畏于權勢,特意保住了他的住宅。由此可見,人心不古,只知有宰相而不知有君父了。陛下如此孤立,將來一旦有所變故,又將依靠誰呢?為陛下著想,現今之計,對諸大臣可以使其富貴,但不可使其久掌大權。
理宗讀了蔣重珍的奏折,非常感動,遂授他寶章閣直學士,主管云臺觀。寶章閣直學士屬兼職,當時也叫“貼職”,是皇帝優遇大臣的一種表現。蔣重珍辭不就。
蔣重珍考慮到權柄可能被少數人操縱,皇上的意見被壞人左右,導致大權旁落,就進言《為君難》六箴。之后召為秘書郎兼莊文府教授。端平元年(1234),蔣重珍請求召名士真德秀、魏了翁為官。理宗說: “人主之職無它,惟辨君子小人。”意對真、魏二人不放心。蔣重珍則說: “小人亦指君子為小人,此為難辨。人主當精擇人望,處之要津,正論曰聞,則必知君子姓名、小人情伏矣。”在他的堅持下,真、魏二人被起用。
蔣重珍生活的時代,正是南宋衰微之時。朝廷內部對議戰、議和爭論不休,主戰與主和兩派互相斗爭。蔣重珍在這個問題上,主張選用強將賢帥,親至邊關,審度時勢,逐步收回失地。理宗對此卻不采納,盲目出兵,結果一敗再敗,致使國勢日弱,君威下降。
在朝中為官多受排擠,建議又不被采納,忠正之心未被理解,蔣重珍失去了對理宗和朝廷的信心。朝廷對他的任命如起居郎、刑部侍郎等職,他都辭掉了,他寧肯閑散在家。最終因疾病纏身,一病不起。
死后,理宗贈蔣重珍為朝請大夫,謚“忠文”。
上一篇:蔣立鏞
下一篇:蔡以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