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收復臺灣
鄭成功(1624—1662),漢族,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鄭成功一生,抗清驅荷,以趕走荷蘭殖民主義者、收復祖國領土臺灣的業績載入史冊,海峽兩岸均立像樹碑紀念。
英雄鄭成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以武力收復臺灣,結束了荷蘭人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治。
鄭成功青年時代,正趕上國內清朝打敗明朝,臺灣被荷蘭人侵占,他親眼目睹了這兩件大事,內心充滿了對清王朝和荷蘭殖民者的仇恨,暗暗下決心要實現打敗清朝,恢復明朝和收復臺灣的理想。1647年,他帶領一批人馬跑到福建、廣東交界處的南澳宣布起兵抗清。從這一年起,到1661年的十幾年里,鄭成功與清軍進行了頑強的斗爭,但因為力量太小,難以取勝。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心先收復臺灣,以寶島為基地,再作長遠打算。
1661年,鄭成功率領2.5萬名士兵,乘大小戰船數百艘,從福建金門島出發,途經澎湖停留,展開了收復臺灣的偉大壯舉。他在給荷蘭總督的招降書中義正辭嚴地指出:臺灣是我們中國的土地,但長期以來被你們國家所霸占,今天我們要把它收回來,你們理所應當的將土地歸還我們。
由于收復臺灣的行動是正義的,所以得到海峽兩岸人民的支持。可以說,當鄭成功率領大軍在臺灣登陸以后,就注意做爭取和團結高山族同胞的工作。他曾在繁忙的軍務之中,抽空訪問了住在現在臺南附近的幾個高山族部落,把煙草、布匹、衣服、鞋帽分贈給高山族部落的首領。
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天,鄭成功帶領幾名將領一隊親兵訪問一個高山族部落時,從歡迎的人群中走出4名高山族同胞,他們各自端著一盤金子、銀子、野草和泥土,獻給鄭成功。原來當荷蘭殖民者聽到鄭成功要收復臺灣的消息后,就指使他們的傳教士鉆到高山族部落里,說鄭成功的軍隊到處“殺人放火”。這次到臺灣來,也是為了掠奪金銀財寶的。所以,這個部落首領聽說鄭成功要來時,就想出了獻金、銀、草、土的辦法來試探鄭成功。
鄭成功看了看面前的4個盤子,心里明白了幾分。于是,笑呵呵地讓翻譯告訴高山族同胞說:“我鄭成功率領大軍到臺灣來,是為了驅逐紅毛夷(荷蘭人),收復我們的國土,不是為了要金子、要銀子的。”說完,他叫親兵把兩只盛有野草和泥土的盤子收下,把盛有金子、銀子的兩只盤子退給了部落首領。
沒過幾天,鄭成功不要金銀的消息很快傳遍了全島,許多高山族的村社紛紛派出自己的首領拜望鄭成功,表示愿意接受他的領導,和收復大軍一起,驅逐荷蘭侵略者。當鄭成功的先頭部隊在臺南市的鹿耳門一登陸,當地成千上萬的臺灣百姓都高興地跑出來歡迎他們。
鄭成功的部隊在臺灣西部沿海與荷蘭軍隊展開了許多場激戰,最后將荷蘭軍隊的據點熱蘭遮城包圍起來,并在海上連續打跑了荷蘭國內派來的援軍。荷蘭殖民者實在支持不住了,只得投降,撤出了臺灣,使被占領了38年之久的臺灣終于回到祖國的懷抱。
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將赤嵌城改為承天府,下管二縣,北部為天興縣,南部為萬年縣,稱臺灣為“東都”。他廢除荷蘭殖民者的制度,進行各種改革,發展貿易,興辦學校,同時號召大陸人民移居臺灣開荒種地,使臺灣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在臺灣開發史上寫下了重要的一章。但由于多年來連續征戰,加上收復臺灣后,工作特別忙,鄭成功終于積勞成疾,在39歲時就病逝了。
妙語點睛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軍事斗爭,是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成功嘗試。通過這一斗爭,驅逐了荷蘭殖民者,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了中國主權和領土的完整,因而對于后人來講具有極其重大的歷史意義。
警世良言
養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鄭成功
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財富取之海,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危矣!
——鄭成功
上一篇:鄧世昌血染黃海
下一篇:鄭振鐸搶救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