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城濮之戰(上)
齊桓公去世后,中原諸侯失去了領袖。短短十余年,原本秩序井然的中原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齊國的霸主地位不再,宋國所謂的“霸業”如曇花一現,其他大大小小的諸侯國也卷入了無休止的戰爭之中。
中原的亂局使楚國成為最大的贏家,魯國、鄭國、衛國、蔡國、陳國、許國和曹國等陸續歸附楚國,在中原重要的諸侯國中只剩下齊國與宋國還在孤軍奮戰。只要打垮了齊國與宋國,楚成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成為中原霸主。從而實現楚武王和楚文王兩代君王的夢想了,他仿佛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公元前634年,楚國聯合魯國進攻齊國,攻克谷城。與此同時,另一支楚國軍隊進攻宋國,齊宋兩國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年,宋國的局勢更加惡化。楚成王親自出馬,糾集了楚、陳、蔡、鄭和許五國聯軍,大有將宋國踏平之勢。
宋國難以抵擋五國聯軍的輪番攻擊。宋國大司馬公孫固親赴晉國,請求晉國政府給予軍事上的援助。與此同時,齊國特使也抵達晉國。同樣請求晉國政府出兵相援,驅逐齊國境內的楚軍。
晉國已經成為宋國與齊國唯一的希望所在了。
局勢緊急!晉文公與他的臣僚必須盡早地決定是參戰,還是觀望。
公元前633年冬季某日,晉文公召開高層軍事會議,就援宋救齊抗楚一事展開討論。
首先發言的是先軫,這位富有謀略的將領力主援宋,他說道:“在國君流亡時,宋國曾有恩于我們。今日宋國有難,晉國有義務給予援助。而且晉國要在列國中樹立威望,創立晉國的霸業,就在此一舉了。”
其實宋國雖然有恩于晉文公,楚國又何嘗不是?出兵的最真實理由就是與楚國逐鹿中原,奠基霸業。
狐偃也是另一位主戰派,他提出了避實擊虛的戰略。即不直接救援宋國與齊國,而是進攻歸附楚國的曹國與衛國。從而迫使楚國分兵救援,以達到解救宋齊兩國的目的。這種后來被稱為“圍魏救趙”的戰術,其實并不始于戰國,在春秋時代已經廣泛為諸侯國所應用。
經過一番爭論,主戰派的觀點占據了上風,志向高遠的晉文公又豈可錯過一戰而奠定晉國霸業的機會呢?
晉國利用冬季進行了戰爭動員,這次會戰關系到晉國未來前途,晉文公必須要確保作戰的勝利。他在軍事上做了兩種準備,第一,舉行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演習;第二,將晉國的兵力由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即中軍、上軍和下軍。
晉國的兵制中,三軍之中以中軍元帥地位最為尊崇,是軍隊的總指揮。晉文公在中軍元帥的人選上十分慎重,趙衰推薦由郤縠出任中軍元帥,理由是:“他飽讀詩書、愛好禮樂。詩書是道義的寶藏,禮樂是品德的準則,道義與品德是利益的基礎。”晉國一直是一個軍國主義國家,當時并沒有文人的概念,大家都是清一色的武士。在這種背景下,軍人的文化素養便成為其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這也是趙衰推薦郤縠的原因。
晉文公聽從趙衰的意見,任命郤縠為中軍司令員(元帥),副司令員是郤溱;任命狐偃為上軍司令員,但狐偃將司令員的職位推讓給狐毛,自己擔任副司令員;任命趙衰為卿,準備讓他擔任下軍司令員。但趙衰推讓給了欒枝與先軫,最終欒枝擔任下軍司令員,副司令員為先軫。
狐偃與趙衰作為追隨晉文公流亡的心腹之士,都體現出其謙讓的高風亮節。這也可以看出狐和趙兩人以大局為重,不在意個人的利益。也體現出晉軍內部的團結,這是軍隊無敵于天下的根本。
由于中軍元帥郤縠不久即病逝,晉文公破格將下軍副司令員先軫提拔為中軍元帥。事實證明這是明智的選擇,不久后先軫證明了自己是一名偉大的將領,這足以見晉文公慧眼識英雄。
我們再來看看晉和楚兩強各自的同盟國。
表面上看,楚國的實力更強大。楚國擁有眾多南方諸侯國的支持;同時中原諸侯國中的魯國、曹國、衛國、陳國、蔡國、鄭國和許國等也是其嘍啰國。而晉國的同盟國主要有秦國、齊國和宋國,從數量上看,遠遜于楚國的盟國。
這場戰爭,注定是一場國際大戰。
大戰前夕,楚國的高層也出現變動,子玉接替子文(即斗谷於菟)成為楚國令尹(宰相)。子文自公元前664年執政以來,已經整整三十個年頭,為楚國的強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他已經衰老了,開始感到力不從心,他推薦以勇猛著稱的子玉為接班人。
這次大戰前的人事變動,為楚國埋下隱患。
子玉是個很殘暴的人,他上任后舉行一次軍事演習。在整個演習過程中有七名軍士受到鞭刑,三名軍士受到貫耳之刑。
楚國大夫蒍賈對子文說:“今天子玉檢閱軍事演習時濫用刑罰,倘若讓他領兵作戰,肯定要吃敗仗的。他不是帥才,指揮三百輛戰車以下的部隊還行。如果指揮的軍隊超過三百輛戰車,我看大概就有去無回了。”
這場南北大決戰的主角晉國與楚國,從一開始雙方在選擇統帥的標準上就出現了重大的差異。晉國的選帥原則是道義為先,而楚國選帥的原則是勇猛至上。究竟哪方的將領更能勝任呢,這還得在戰場上分出高低。
晉軍的作戰任務是解除楚軍對齊和宋兩國的圍困。
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晉文公決定采納狐偃的建議。即進攻楚國的嘍啰國曹國與衛國,迫使楚國回師救援曹和衛,以解齊和宋之圍。當然,晉文公把主攻目標選擇在曹國與衛國,可能還帶有某些個人恩怨。在他流亡時,衛國與曹國的國君都曾經羞辱過他。
從這個作戰計劃也可以看出,晉文公與當年的齊桓公一樣,謹慎避免與楚軍發生直接交鋒,只要能達到救齊和宋的目的就算是勝利。任何一支軍隊,在強大的楚軍面前都沒有必勝的把握。
冬去春來,時間已是公元前632年,準備就緒的晉國軍隊誓師出征。
晉軍首先對衛國實施軍事欺騙。
衛國的軍事力量是不容小視的,在二十八年前,衛國遭狄人的血洗。衛懿公被殺,國家差點被滅亡。可衛懿公的兒子衛文公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君主,在他統治的二十五年時間里,衛國軍事力量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戰車數量從三十輛增長到了三百輛,成功抵擋住狄人的進攻,并且滅掉邢國。西面與鄭國對抗,東面聯合魯國對抗齊國,這是衛國的黃金時代。可惜衛文公在公元前635年去世,繼任的衛成公才能平平,只得投靠楚國。
衛國的地理位置靠近晉國,而曹國則位于衛國的東側。晉國軍隊開赴衛國邊界,并不直接進攻衛國。而是故意派出一名特使抵達衛都,要求向衛國借道,進攻曹國。這是向衛國人傳達一個信息,即我們的目標是曹國,不是沖著衛國來的。
衛國政府當然不肯答應借道。晉文公便下令軍隊從衛國邊境調轉方向,向南迂回。在南津渡過黃河,繞了一個大彎路,攻入曹國境內。眼看晉國人漸行漸遠,衛國人終于喘了一口大氣。然而令衛國人沒有想到的是,晉文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上是去進攻曹國了,實際上主要目標卻仍然是衛國。
晉軍取道黃河南岸對曹國發起進攻,衛國人自以為可以置身于事外,這正中了晉文公的奸計。這一年的正月九日,晉軍出其不意地攻入衛國,占領五鹿。
對晉文公來說,五鹿是一個值得他回味的地方。在十二年前,晉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經過衛國時,衛文公不肯接待他。到了五鹿時更遭當地農民的白眼,不僅不施舍糧食給他,反而給了一把泥土。機智的狐偃以泥土大做文章,稱泥土代表土地,這表示上天要賜土地給重耳。如今已經是晉文公的重耳,果然前來索要這塊土地了。真是風水輪流轉,昨日的落魄公子,今天已經是擁有雄兵猛將的晉國君主了。
初戰告捷后,晉軍一鼓作氣擴大戰果,又攻克了衛國的城邑歛盂。
晉軍的勝利令齊國人備受鼓舞,齊昭公前往歛盂會晤晉文公,兩國簽訂了正式的同盟條約。
晉和齊兩個大國的結盟,令衛國人感到惶恐不安。衛成公心知不是晉軍的對手,他派人向晉文公請求參加歛盂會議,與晉和齊兩國結盟。但是晉文公痛恨衛國政府當初對自己無禮,拒絕了衛成公的請求。
議和被拒絕,衛成公只能硬著頭皮撐下去了。可是憑衛國的實力,難以阻止晉軍的深入,怎么辦呢?衛成公決定要求助于楚國,他派人向楚成王請求軍事援助。但是衛國民眾顯然并不愿意將戰爭進行到底,國都爆發了平民暴動。衛成公被驅逐出國都,逃到衛國東部一座名為“襄牛”的城邑。
這場戰爭,從一開始就注定是一個多國戰爭。
魯國與衛國曾簽訂過同盟條約,現在衛國有難了,魯國當然不能坐視不理。魯僖公派公子買協助衛國抗擊晉軍的侵略,在強大的晉國面前魯國沒有占到便宜。
狡猾的魯僖公有看風使舵的本領,他開始考慮要給魯國留一條退路。晉國與楚國誰能成為勝利者,現在還不知道。在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最好采取觀望的態度,盡量不要卷入戰爭中。他下令召回在衛國協防的魯國軍隊。可是前線總指揮公子買卻沒能領會魯僖公的意圖,現在衛國快頂不住了,怎么能撤呢?魯國人講究禮義那是有名的,幫人得幫到底,做人得有信用,公子買抗命不撤兵。
魯僖公大怒,派人逮捕公子買,以“未能完成戍守任務”為理由判處其死刑。公子買死后,魯軍全線撤出衛國。
一場南北大戰即將上演,魯僖公搬了凳子,要坐山觀虎斗。
衛成公被驅逐后,衛國基本上被晉國控制了,晉軍開始全力以赴進攻曹國。
曹國人抵抗之頑強,實出乎晉文公之意料,戰斗十分慘烈。
晉文公親自指揮大軍對曹國的都城發動了攻堅戰,先鋒部隊奮勇登上城墻。但很快不是被趕下來,就是被殺死在城樓之上,晉軍的進攻沒有奏效。為了打擊晉軍的士氣,曹國人使出陰招,將晉國士兵的尸體掛在城墻上羞辱,這一招確實有些震懾力。想想自己某一天也可能像這些士兵一樣,被殺死了,還要被吊在那里示眾,不禁讓人毛骨悚然。
晉軍內部出現了人心浮動的現象,晉文公很是擔心,得重振士氣才行呀。他到兵營去巡視了一番,正好聽到一些軍士在竊竊私語地討論:“曹國人羞辱我們戰士的尸體,我們干脆也駐扎到他們的祖墳那兒,羞辱羞辱他們的先祖。”晉文公一聽,好辦法呀。來而不往非禮也,這就叫以毒攻毒。
晉國人到城郊曹國人祖墳附近,肩扛鍬鏟擺出挖掘曹國人祖墳的架式。
要知道中國人很早開始就有崇拜祖先的觀念,在城樓上看到這一幕的曹國人嚇壞了。慌了手腳,趕緊沖著晉國人喊道:“哎,你們不要挖墳了,有事好商量。”商量的結果是,曹國人把晉國士兵的尸體歸還,從城頭上扛下來,用棺木裝好了,交還給晉國一方;晉國人也不挖曹人的祖墳了,雙方算是扯平了。
曹國發動的心理戰失敗了,晉國軍隊又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
三月初八,晉軍攻破曹國都城,活捉了曹共公。當年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這種下三爛的無禮舉動終于遭到報應了。曹共公被押解到晉文公面前,他面如土色,低著腦袋,不敢抬起頭。晉文公毫不客氣,指著他的鼻子當面教訓他為政荒怠,不知任用賢人僖負羈。曹共公豆大的汗滴直流,唯唯而應。
當年曹國大夫僖負羈聽從夫人的建議,送了塊美玉給流亡中的重耳。雖然重耳沒有收下這塊美玉,但對他的這份好意是心領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現在是報恩的時候了。晉文公下令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僖負羈家搞破壞,對其家族成員全部給予赦免,不許騷擾。
晉文公的這個命令令兩個人十分不滿。
這兩人都是當年跟隨晉文公流亡的人士,一個叫“魏犨”;另一個叫“顛頡”。兩人湊在一起私下議論道:“咱們這些跟隨國君流亡在外的功臣,并沒有得到什么犒賞。那僖負羈有什么功勞,憑什么享受特殊待遇呢?不如咱上他家去,放把火燒了。”
兩個充滿怨氣的家伙一拍即合,帶了些人馬跑到僖負羈家中。大肆劫掠一番后,又放了一把火。火苗騰空而起,越燒越旺,魏犨不小心被火燒傷了胸部。
魏犨與顛頡兩人公然抗拒命令,不僅搶了僖負羈的錢財,還燒了人家的房子,這不明擺著讓晉文公難堪嗎?晉文公大為震怒,不動真格是不行了。不然這幫舊臣仗著自己追隨國君流亡十幾年的苦勞,目空一切,這怎么得了?得嚴肅軍紀,殺雞駭猴。
晉文公想拿此二人開刀,但他頗有遲疑。因為魏犨是個勇士,擔任自己的戰車右護衛。作戰剽悍勇猛,殺之可惜。晉文公決定先派一個人前往探視魏犨的病情,如果燒傷面積太大并病得太重,就一并殺之。
有人事先把晉文公的意思偷偷泄露給魏犨,魏犨大吃一驚。他趕緊從病床上爬起來,用布把胸部的傷口扎緊,然后出來見使者。他故意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對使者說:“有賴國君之靈護佑,我哪敢躺在床上養病呢?”說完后,為了顯示身體的強壯,他先是做了三百次的跑跳,然后又做了三百次的高跳,面不改色。使者回去后向晉文公匯報說,魏犨的傷勢不重,還跑來跳去的,一點事也沒有。晉文公愛惜其勇,網開一面,赦免他的罪行。但為了嚴肅軍紀,解除他的職務。另一個破壞分子顛頡運氣就沒那么好了,被一刀咔嚓斬首示眾了,臨死前他估計后悔平常沒有勤奮鍛煉身體。
這件事情對于嚴肅軍隊紀律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也向全體官兵宣告,即便是追隨君主流亡過的人,也沒有特權可以違背君主下達的命令。正是紀律嚴明,使得晉軍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鐵軍。
晉軍雖然在曹和衛兩國的軍事進展順利,卻沒有達到調動楚軍主力并解除宋國之圍的目的。老謀深算的楚成王看穿了晉軍的實際用意,堅決不從宋國撤兵,并率領五國聯軍對宋國的都城開始猛烈攻擊。宋國軍民眼巴巴地望著晉國的援軍早日到來,幾度前往晉軍統帥部告急。
晉文公此刻心情很復雜,楚國的無敵兵團在中原戰場上從來未逢對手,而晉軍企圖通過調動楚軍來達到解宋國之圍的目的又沒法達到。那么就只剩下一條路可以走,就是與楚軍來一番面對面的廝殺。
楚軍的實力令人不寒而栗,晉文公沒有必勝的把握,必須要想方設法把齊國與秦國拉入援救宋國的戰爭才有勝算的把握。
晉文公猶豫不決,他召集三軍將領開會商議,在會上發言說:“現在宋國情形緊張,如果不能實施救援,宋國勢必向楚國投降。我幾次派人向楚國提出放棄圍攻宋國,均被楚國人拒絕。現在只能同楚國開戰,可是齊國與秦國又不出兵,這怎么辦呢?”
足智多謀的晉軍總指揮先軫向晉文公提出一個方案,晉文公聽罷連連稱好。這個方案是這樣實施的,首先要求宋國不能單指望晉國的援救。而應該向秦國與齊國進行巨額賄賂,由秦齊兩國出面調停楚宋戰爭。宋國的巨額賄賂款,晉國將以所占領的曹和衛兩國的土地作為補償。
先軫判斷,秦國與齊國在收受賄賂之后,必然會以中間人的身份敦促楚國從宋國撤軍。但是楚國人必定不會撤軍,因為宋國將得到曹衛兩國的土地,這兩個國家都是楚國的嘍啰國。先軫的這個計劃就是設置一個楚國根本無法接受的軍事調停條件,秦和齊兩國如果調停失敗,必定會將責任推到楚國身上,到時秦和齊兩國出兵就成為理所當然之舉了。
先軫思維敏捷,整個戰略構思清晰而巧妙,行云流水,環環相扣,布滿陷阱。看來晉文公破格把他提拔為三軍總司令,確實沒有看走眼。
晉文公聽了先軫的計劃后大聲喝彩,隨即有條不紊地實施這個計劃。
首先是晉國將所占領曹和衛兩國的土地贈送給宋國,然后宋國動用大量的財物賄賂秦齊兩國,秦齊兩國的君主出面調解楚國與宋國的爭端。
這一切都在先軫的計劃之中。
楚成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從宋國前線返回到楚國的申邑,與秦和齊派出的調停代表會晤。對于晉國人的陰謀,楚成王還是看得比較清楚的。他不禁佩服起晉軍內部果然有人才,充分利用各諸侯國之矛盾所在,設計出一個如此精巧之局。如果楚國同意秦齊代表的調停,那么將失去曹衛兩個嘍啰國;如果楚國拒絕,秦齊將可能加入援救宋國的戰爭中,那對楚國就十分不利。中原的局勢本來就非常微妙了,看來晉國人是一定要把中原攪得更加混亂。
怎么辦呢?楚成王的腦袋高速運轉。晉國與秦國這兩個國家長久以來并沒有介入中原事務,但都擁有超強的實力。來了一個晉國,楚國就未必有勝算了。要是再引來一個秦國,戰局更難以預料。
最后一個想法在楚成王腦海里逐漸明晰起來,即撤。
上一篇:在尊王攘夷的旗幟下行動-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城濮之戰(下)-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