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禁鴉片遭革職流放
約在清朝中期以后,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向我國輸入大量鴉片,很多人吸食受苦,煙毒泛濫全國,換走白銀外流,人民生活更加貧困,也造成清朝政府的財政困難。因此,鴉片貿易及所造成的惡果,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很嚴重的一個問題,面對我國受西方經濟勢力的侵擾,國計民生受到鴉片的毒害,林則徐為維護中華民族的利益,堅決主張禁煙。
林則徐(1785—1850),字少穆,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少時聰明好學,十三歲府試第一,二十歲中舉,二十七歲中進士,曾任江南道監察御史、浙江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兩江總督、湖廣總督等職。他廉潔公正,決獄平怨,人稱“林青天”。
當時官、兵吸鴉片,喪失戰斗力,白銀外流,銀價上漲。為禁鴉片,林則徐上奏折說:“此禍不除,十年之后,不惟不可籌之餉,且無可用之兵”。清道光帝認識到,要維護統治,必須有兵、有錢,所以采納林則徐禁煙主張,任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東去查禁鴉片。
道光十九年(1839)三月,林則徐到廣州,在兩廣總督鄧廷禎和廣大人民的支持下,林則徐發布告:限期戒煙,收繳煙土、煙槍。凡販賣、吸食鴉片煙的允許人告發。并通知外國鴉片販子,限三天將躉船上所存鴉片數量,造具清冊,聽候處理。要出具甘結,保證以后“永不敢夾帶鴉片。如有夾帶,一經查出,貨盡沒收,人即正法”。林則徐還聲明:“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經過幾番曲折的斗爭,由于林則徐禁煙態度堅決與中國人民支持的愛國斗爭,英、美鴉片販子被迫陸續交出鴉片一萬九千一百八十七箱,另二千一百一十九麻袋,竟達二百三十七萬六千二百五十四斤之多。林則徐令在虎門鎮海灘高地上,挖了兩個邊長五十多米的方形銷煙池,池底鋪石板,前有涵洞,通向大海,后接溝渠,便于引水。派兵晝夜巡查,嚴禁任何人從倉庫和銷煙現場盜走鴉片。
六月三日,林則徐與廣州軍政大員親臨虎門,坐鎮銷毀鴉片煙。派人將鹽撒入池中,把鴉片切碎拋入池內,借海潮放海水入池,將大批燒透的石灰倒入,用鐵鋤木耙翻攬。石灰溶化,池水沸滾,濃煙騰天。經反復攪拌,鴉片化為渣滓,到退潮時,打開涵洞,渣滓隨浪送入大海。從六月三日到二十五日,共用二十三天時間才把鴉片全部銷毀。虎門銷煙的勝利,表示了中國人民消除煙毒和反抗外國侵略的堅強意志和決心。
受到打擊的英國資產階級決定用武力來報復。道光二十年(1840)六月,英國軍艦駛進廣州海面,鴉片戰爭爆發,侵犯廣州的敵艦,被林則徐指揮擊敗。侵犯廈門的敵艦,被鄧廷楨指揮擊敗。七月,英軍攻陷浙江定海,直逼天津白河口,威脅北京。以穆彰阿為首的群丑向道光帝大進讒言,胡說“夷兵之來,系由禁煙而起”,道光帝于十月三日下旨將林則徐革職,流放新疆伊犁。鴉片戰爭以喪權辱國的條約而暫告一段落。
林則徐禁煙抗侵反被革職流放。可見當時舊官僚害怕列強而排擠他,封建帝王是非不分而錯誤處理他,抗擊外侮又不依靠廣大人民群眾,這就是封建社會晚期的政治腐敗、被動挨打的慘痛教訓!
上一篇:林則徐墾戍邊疆
下一篇:林耐“植物分類學”的謬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