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虛好學的老學生
明代文學家董沄(yún),以擅長寫詩而馳名文壇。
就像大多數(shù)古代詩人一樣,董沄也十分喜歡游歷名山大川,以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有一次,64歲的董沄到浙江會稽山游覽,剛走到山腳下,就看見不少年輕人急急忙忙往山上趕,董沄不知道山上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好奇地拉住一個年輕人問:“你們忙忙慌慌的,到底出了什么事?”
“我們是到山上去聽王陽明先生講學的,晚了就聽不上開頭了!”年輕人說完,就急急忙忙追趕前面的伙伴去了。
王陽明是明代大哲學家。他的思想同傳統(tǒng)觀念很不一樣,有很多獨到之處。這些董沄早就聽說過,不過也只知道個大概,具體內容還是不清楚。
董沄心想,今天反正是出來游覽,何不趁機去聽聽,看他究竟能講出什么新東西來。
董沄已上了年紀,身體虛弱,加上山路陡峭,等他來到王陽明講學的草堂前時。課已經(jīng)開講老半天了。屋里坐滿了人。董沄不便進去打擾。就站在窗外的房檐下,悄悄地聽起來,漸漸地入了迷,就地坐在檐下。只聽見王陽明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滿屋的人都鴉雀無聲地聽他講課。
董沄邊聽邊仔細琢磨他的每句話,連下課了都不知道。王陽明走出草堂,見到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先生竟坐在屋檐下聽自己講課,心里很是不安。趕忙把老人請進屋里,兩人攀談起來。
董沄說:“今天聽了您講的道德修養(yǎng)的學說,讓我茅塞頓開,真是三生有幸呀!”
二人越談越投機,不知不覺天就黑了,董沄戀戀不舍地告別了王陽明,下山去了。
回到家中,董沄心里老是想著會稽山上與王陽明交談的情景,回想起王陽明講學的內容來,簡直對他佩服到了極點。心想,他年紀雖然比自己小,可學問比自己大多了。單就這一點,也該拜他為師,否則簡直是白活一世了。主意打定,第二天就挑上一擔谷子,作為給老師的見面禮,第二次上山來到王陽明的草堂。
他剛表明來意。王陽明連連搖頭,說:“老先生您今年64歲了,長于晚輩,哪有弟子比老師年歲還要大的?在下實在不敢當。再說,您今天已經(jīng)詩名滿天下,我怎敢收您為弟子?”
可是董沄態(tài)度堅決,還引用圣賢孔子拜兒童為師的例子來說服王陽明。他說:“學問上沒有長幼,能者為師嘛!”說著說著,就給王陽明行大禮,真的拜起師來。王陽明只得硬著頭皮收了這個謙虛好學的老先生。
從那以后,董沄經(jīng)常上山,虛心地向王陽明求教各種各樣的問題。
董沄不以年長自恃,不以名聲自傲,老有所學,一直被后人所稱道。
上一篇:諸葛亮鞠躬盡瘁
下一篇:趙一曼為國捐軀